《雕塑》杂志【公共艺术】闫淑芬

2021-05-07 21:01:30 作者: 《雕塑》杂志

来自葡萄牙的女艺术家玛赫塔margetar,是美院摄影系毕业的,曾举办过多次个人摄影作品展,不仅艺术有造就也有出众的人格魅力,她选的材料是树叶,我在帮她去树林里采树叶的路,得经过二战烈士墓场,其中一个墓碑倾斜了,她很自然的蹲下把墓碑周围的土用手扒开,把墓碑扶正,又找到几块石头加固墓碑,真可谓小动作尽显深度。她将树林里采的10几大麻袋树叶铺满大厅,在这些树叶中刨出50公分宽的线路,大线路中套小线路,展览当天她在露出地面的弯曲线路上边走边唱,随后有观众进来和她一起手舞足蹈。一天晚饭后聊天,我问玛丽斯女士怎么会想到“线”的主题,她说既然是国际艺术家创作营,一定会有中国艺术家参加,我们互相学习。可见线的蕴含意义。

我们强调艺术的功能性,艺术对社会的贡献,艺术应该是积极的。刚到比利时的上世纪90年代初,常去现代艺术美术馆看展览,看着著名艺术家挂在墙上的破旧裤头袜子的作品琢磨的疲惫不堪也不懂,也想与时俱进强迫自己明白和接受“颓废美”,看材料看艺评,仍然不懂‘颓废美’美在哪里?美学大师黑格尔“美即艺术哲学”的名言阐述了艺术创作的原则,美术,就是要引导人们向善、向真、向美。艺术家的职责(我认为艺术家和教师、律师、医生从事的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使命),就是要唤醒人们的良知,因为人性需要引导才能警醒。

艺术的作用有多大?2003年和2004年在安特卫普市政府下属的机构艺术创作室当教员,这个创作室是特为有心理疾病的人士开设的,必须有心理医生写的证明信才可以来。进来的学员可以用提供的所有的免费材料,在教员的指导下做作品,宗旨是用艺术医治心灵之伤。此机构建立70多年来尽管每年都有自杀的,但是治愈者众多,可见艺术对人心灵的作用之大。至今忘不了第一天走进创作室的情景,别的工作室的学员在我的课室的窗外探头探脑的看,是因为我是唯一的东方人。两年合同临期前,市直管此机构的领导埃尔汶Erwen先生招我到他的办公室,说想把创作室交给我管理让我续签合同,不假思考拒绝是因为已累到极限,失眠和关节疼痛。每天面对被生活重压下所摧毁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他们的教员,如何引领他们从黑暗,绝境中走出来,一份责任和担子逼迫自己释放全身心的解数,找方法和途径,常常半夜打开电脑找“艺术心理学”“艺术与人的关系”等的词条。三个月后,其中不说话的学员会主动和你聊心事,对生活有了热情。午饭半个小时时间也是解答问题的时间,诸如:你的衣服是丝绸的吗?当你回答完丝绸的产地,生产工艺和与其他布料的不同之处后,还有他们各种好奇的问题,他们的转变是艺术的作用。至今18年过去了,仍有学员保持联系而成为朋友,用心换来的热爱归功于艺术的功能。一次乘火车,时间充足,就到火车站一层“和平之手”的竖立处看看,一位中年女士走过来对我说,她乳腺癌手术后她丈夫要离开她,心情很糟,她会到和平之手前的石凳上坐坐心情就平静一些,原来艺术影响心灵这么直接。艺术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桥梁,只要是美好的,积极地,正面的都会使人情不自禁的接近和向往。

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会直接影响观者的情绪是不容置疑的,比利时著名心理美学家吉尔塔·史密斯Gerda Smets,她的专著“审美判断与唤醒”阐述了她如何为审美判断找到可靠的科学的理论根据所做出的努力,她研究的领域是信息理论,她说,不确定因素,比如让人猜不透的艺术作品会导致人的不愉快,信息不能繁琐多余,过多重复会令人生厌。遵循这一理论,社会想和谐的前进和发展,文化艺术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不可低估,“入眼即信息侵入”的事实,需要每一位从事艺术创造者认真思考和努力去澄清艺术的原则。避免出现讲述贫乏灵魂的作品。

本文节选自《雕塑》杂志2021年第2期 [公共艺术]

(更多详情请关注《雕塑》杂志2021年第2期)

《雕塑》杂志 国家级重点专业期刊

2014年12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

第一批学术期刊

《雕塑》杂志2021年第2期封面

作品:《秦·简牍》作者 :刘艺杰

《雕塑》杂志2021年第2期封底

作品:《天问》作者:卢思立 作品由北京市人民 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收藏

《雕塑》杂志2021年第2期跨页

《狗屎运20200》张晋

左:比利时波普灵格Poperinge 市市长Christof Dejaegher 中:闫淑芬

右:中国驻比利时曲星大使(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

高庄先生退休时我已留校工作,他把自做的三把黄杨木工具送给我,他说就是用这三把工具做的国徽,这时我才知道高庄先生是由林徽因,张仃,高庄组成的中国国徽的设计成员之一,而制作是由高先生一人完成的。高庄先生每次进教室除了讲创作,讲工艺,有时动手改作品,没有任何额外的话,总是安静而慈祥。1992年我带着这三把工具跨出国门,每当手握这工具开始工作,有如高先生的教导在耳边“直线一定要挺直,曲线一定要曲的漂亮”。2003年在安特卫普市艺术创作室当教员时,一天下课后找不到其中的一把,像丢了魂魄吃睡不宁,就发动我的学生几乎翻查了花园中的每一片叶子(几天后在新的背包底部发现了)。

难忘在祝大年先生工作室工作的四年间,祝先生对我的培育。祝先生的一件表现历史的浮雕作品,是我在祝先生的指导下从打泥板,拓稿,刻线,分层次完成的,祝先生从家中带来中国汉画像砖、埃及的浮雕及世界各地的浮雕作品的印刷册给我看,并说看一遍不够,多看几遍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浮雕。这块浮雕中直线部分我是用直尺放在泥板上刻的,祝先生看后说还不够挺拔,这种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人敬仰。老一辈艺术教育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他们是我们受教者灵魂的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