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
一个地方若没有一家书店,那就算不上个地方。
2014年,《岛上书店》一经出版,便如长翅黑马,风行30多个国家,创下出版史上全球化最快的畅销记录。书里那间维多利亚风格的书店,连同这几句话就这样轻而易举戳中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
如果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书店,便是这颗蓝色星球上孤独灵魂的理想栖居地。因为书店,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色彩,高楼林立的城市也生长出不一样的温度,散发出不一样的气质。
书店是如此不可或缺,但却在不停地“消亡”,仅2020年,全国就有1573家实体书店倒闭。随着书店被灰尘蛛网尘封的,还有一座城市的文心……
今年4月底读书节前夕,京东研究院联合京东图书发布了《2021京东阅读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在2020年,同时购买电子书、有声书和纸质书的用户数量较2019年增长了40%,图书用户人均购书支出较2018年增长3.3%。
另外两大电商平台也是喜报连连。2020年,当当网在“书香节”期间,累计销售图书2.1亿册;拼多多有4亿人次来“拼知识”,拼回家的知识量,相当于11座国家图书馆的藏书。
国家图书馆
看到这些数据,多年来一直嚷嚷着“要凉”的出版社,终于涌出了激动的泪花。许多实体书店也涌出了泪花,心痛的泪花——同样是世界读书日,与电商平台的傲人数据相比,实体书店的销售量怎一个惨字了得。
互联网时代,便利和物美价廉才是王道,电商平台的强大属性,决定了他们可以比实体书店以更低的折扣从出版社拿到书。对于原本就生意惨淡的实体书店来说,这种冲击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有实体书店经营者慨叹,“世界读书日,就是书店的受难日”。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电商平台的数据狂欢,是实体书店的要命孤单。这不仅使人困惑:互联网时代,我们还需要书店吗?
北京·晓岛
当然需要!书店可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实体书店从书出发,但绝不可止步于书,我们需要的,也绝不再是几排摆满书的书架就可以支撑起来的书店了。时代在变化,读者的需求在变化,书店也需要与时俱进。
什么样的书店,才算是与时俱进呢?
时代说:要有别具一格的设计感,要美;要有人文关怀,要成为“文化地标”;要走进读者的行程,要走进读者的生活,更要满足读者对博尔赫斯那句“天堂的模样”的想象。
在时代的推波助澜下,一批不一样的书店于是应用而生:从孤零零矗立在海边的“孤独图书馆”,到透过巨大玻璃窗可以看到老北京不同景致的Pageone,再到被各路文艺青年追捧的单向空间、被誉为“中国最美书店”的钟书阁、集书店、生活美学、咖啡、展览空间、时尚等混业经营为一体的方所……
当这些书店的大门一打开,读者们都惊呆了:哇!原来,书店也可以这么美!
这些颇有“颜值”又颇负盛名的书店,就这样成了文艺青年们的“网红朝圣之地”。而这些书店的复合式经营模式,则使得它们承载了更多功能,身受其利的同时,也深受其苦:以前,人们来书店,是为了看书、买书,而现在,人们来书店,是为了打卡、拍照、发朋友圈。
“看书不买书”,成为许多实体书店所面临的困局。
虽然有读者会在这些书店购书以示支持,但更多的人来这些书店,只是为了“体验一下”。点一杯饮品,拍几张照片,花几个小时修图,再配上斟酌许久的文案,挑一个合适的时间,发一个所有人都看得见的朋友圈,然后起身心满意足离去。
偶尔看上哪本书,也会选择在回家的路上打开手机app货比三家,挑最便宜的下单,经济又实惠。
于是,在朋友圈里,我们经常能看到秦皇岛孤独图书馆的水泥墙、自然光、玻璃窗外的大海;看到北京pageone玻璃窗外的正阳门、大栅栏商业街;看到南京先锋书店斜坡尽头显眼的十字架;看到单向空间的咖啡区、手账本;看到上海钟书阁红色的砖墙、尖尖的屋顶;看到苏州诚品书店中的“苏州大步梯”;看到广州方所书店的文创产品专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