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在重庆|螺旋桨也能3D打印?这一成果有望在渝实现量产并商用

2021-05-17 12:16:15 作者: 科技创新在重

3D打印的螺旋桨引人注目。通讯员 明莹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7日10时43分讯(首席记者 佘振芳)在不久前开展的2021首届两江智造大型展销会上,一款泛着浅铜色泽其貌不扬的3D打印螺旋桨,吸引了很多人驻足拍照。这款产品是由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研制的。

据了解,不到两年时间,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的35家高校科研院所推出了182项科研成果。拿北理工来说,推出的20余项成果,其中部分已在实施孵化,成功造出样品,并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应用。

“制造出样品,意味着距离孵化落地及小批量试产只差临门一脚。”协同创新区公司负责人介绍道,在推出的182个科研项目中,已研发出样品(产品)的近百个。

据介绍,3D打印螺旋桨是世界首个船级社认证的3D打印产品,目前已在荷兰等欧洲国家投入商用。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电弧增材技术项目负责人孙震博士介绍,当螺旋桨遭到损坏需要更换,传统铸造的方式交货周期是3个月,通过3D打印,可以将交货周期缩短到10天,大大减小了停船时间,更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支出。

目前,在两江协同创新区积极协调和促成下,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已与某船舶央企投资公司、浙江某船舶设备公司等进行了接触,对方对电弧3D打印技术及打印的螺旋桨表现出极大兴趣,该成果有望在渝实现量产并投入商用。

此外,围绕电弧增材技术转移孵化,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就产业化方案、融资需求,正与市内一家专业从事航空产业项目投资的集团企业进行深度接洽。

3D打印螺旋桨只是利用电弧增材技术制造的一个样品(展品)。孙震表示,电弧增材是一种极具科技含量的金属3D打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对设计响应快,特别适合于小批量、多品种产品的制造,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汽车、电力装备、轨道交通、模具修复制造等大型重件制造领域,可根据需要进行定制化规模量产。

两江协同创新区创新服务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促动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引导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持续增加投入,健全多层次创投服务体系。同时用好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金融债权产品,推动设立两江产业创新基金、明月湖科创基金等,着眼满足科技创新从研发、成果转化到市场化、产业化等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打造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