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童谣在大自然里唱的有,山上唱的、河边唱的,在火塘边唱的也多。游戏里面唱的,牧歌类也有。它的内容和旋律非常丰富,都是和生活分不开的。”阿铁说日说。
阿铁说日(中间)和童谣传习班的孩子们
六年前,阿铁说日在美姑县牛牛坝小学的课堂里,发现了坐在角落里怯怯的阿合石里。她已经12岁,却身材瘦小,刚刚上小学三年级。
阿合石里:阿铁老师直接进我们班教室,问大家会不会唱彝族民歌。我们彝族人结婚的时候会唱一些民歌,有一首叫《努努户》,他们唱的时候,我在旁边学会那么一点。但我唱的时候太紧张了,全身都在抖,然后他还看了一下我的手,看灵不灵活,然后他说:你被选中了。
童谣传习班的学生阿合石里
“童谣传习班”里,大部分的女孩都选择学习月琴,独独阿合石里挑选了口弦。
大凉山彝族特别钟爱这个外形小如树叶,声音却明亮、悠扬的乐器。在彝族传统音乐中,口弦常常用来表达最浓烈的情感。
彝族传统乐器口弦
阿合石里的口弦启蒙老师,是她的妈妈。爸爸在阿合石里八岁那年就去世了,妈妈一个人把兄弟姐妹五人拉扯大。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哥哥姐姐留下好好上学的嘱托,外出打工。终日劳作的妈妈,有时会站在家门口,望着远方吹着忧伤的口弦。
阿合石里(左)和小伙伴整理彝族彩裙
阿铁说日心中的童谣传习班,不仅教授音乐,更是孩子们的庇护所。在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家庭,他希望孩子们拥有温暖,获得力量。
阿合石里:我看见过他管他的女儿和儿子,他也照样管我。因为他知道我爸爸早就去世了,对我也比较严。阿铁老师是真正给了我父爱的老师,他就是我心目中的父亲。
阿合石里(右一)和小伙伴们
“童谣传习班”目前的学生超过300人,分布在凉山州的8个县,几个从传习班毕业的优秀学生,又以志愿者的身份重新回到这里,成为更小的孩子们的“小老师”。
在去年11月,童谣传习班的学生俄木以体,有了一个新身份——孩子们口中的“以体老师”。
组乐队,改编传统彝族童谣,18岁的俄木以体做着跟阿铁老师一样又不一样的事。
俄木以体将自己弹奏月琴的视频上传网络平台
成为阿铁老师的学生
有一条“铁律”:不许辍学打工
阿合石里这几天格外高兴,再过一个月,她将和传习班的小伙伴们站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那是她心里最大、最美、最好的舞台。
俄木以体忙了起来,除了自己的乐队,他还要带着孩子们排练,为马上到来的艺术节比赛做准备。
大凉山的路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山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到山外。一些孩子会选择在彝族新年或元旦放假之后辍学,跟着从外地打工回来的亲戚去打工。阿铁老师的学生遍布大凉山,却少有人辍学。
成为阿铁老师的学生几乎是零门槛,但有一条“铁律”孩子们都知道:不许辍学打工。
阿铁说日:我是这样跟学生说的,只要不读书的,退学的、辍学的,你那边书都不读了,那我这边月琴也没必要再学,就把月琴退给我。我是这样要求的,希望他们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
今年春节前,16岁在读初二的吉海更热再没有来上课。阿铁说日追到村里,才知道孩子已经走了,去外面打工谋生。离开前的那天晚上,村里很多人听见,他弹着月琴唱着那首《卡共博》(彝语),《孩子,你要去哪里》。走的时候,吉海更热还背着那把他心爱的月琴。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