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舟
佛系、躺平、摸鱼……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越来越多新入职场的年轻人不再掩饰自己对于奋斗的反感,他们戏谑地称自己为城市“蹲族”或者“985废物”,用消极的工作态度向“奋斗文化”和内卷发起挑战。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年长的过来人试图循循善诱,唤醒年轻人的拼劲和闯劲。但有时说教越多,效果越差,“躺平”仿佛就像一种传染病,无声无息地蔓延开来。(注:躺平,网络用语,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
为什么善意的劝告会失效?显然,将责任一股脑地归咎于青年人有失公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躺平”的背后,反映出的是群体性的社会焦虑和年轻人随处可见的挫败感和失落感。陈义过高的说教,往往只想给年轻人“灌鸡汤”“打鸡血”,却忽视了他们正在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当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越来越多的人都被迫卷入到一种毫无意义的竞赛中,都被一种单一的、同质化的成功观和价值观绑架,花费着越来越多的成本,却越来越难获得相应的回报,都忙于即时解决当下的问题,忙于向前看,无暇顾及和解决更深远更重要的问题,“躺平”也便有了它存在的理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躺平”并不是竞争和奋斗的对立面,虽然它掺杂着个体对竞争的焦虑和茫然无措的应激性反应,但归根结底,它是一种对内卷的抵抗和对“成功就是自我压榨和剥削”的反思。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选择“躺平”的年轻人,并不是真正放弃了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是在拒绝随时被动员的生活。正如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循着内心直觉的喜悦而行,你就走上了一条早已等待着你的轨道,你应该过的生活,就是你正在过的生活。”当青年人转而关注当下的快乐,愿意且能够接纳自己的平凡,并试图摆脱社会强行加诸他们的价值观,他们将获得重新建立新的人生坐标系的机会,甚至能够对不合理的规则形成社会压力,促使社会进行必要的变革。
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理应有多元的自我实现可能。因此,面对“躺平”青年,与其耳提面命地要求他们积极、乐观、向上,不断奋斗,倒不如换位思考,去体会一下他们正面临着的学业、职业的双重压力,了解其需求并鼓励他们通过对生活的回归来超越工作的内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抚平青年的焦虑和不安,避免趋同、重复的内耗,追求更加独特而丰满的人生,让社会的发展更富有活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