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袁隆平走了,穿着他最喜爱的格子衬衫,带着他关于水稻的梦想。
袁隆平追悼会当天,长沙地铁显示屏上的缅怀图片。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图 (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袁隆平院士是个不用拐杖“不服老”的人,就像在杂交水稻实验中“不服输”一样,可终究抵不过岁月和疾病的侵蚀。追悼会前后几天,群众排着数公里长队来悼念和送行。告别饥饿的人们,不会忘记他。
最近这几年,袁老挂念着“超级稻”、“海水稻”的研发和推广,也表达过对农民种田积极性、国际粮食供应等问题的担忧,“现在国家有钱买粮食,但人家(外国)一卡你,不卖粮,那就麻烦大了。”
袁隆平对水稻梦的执着源自内心的热爱,也体现出他务实的“真性情”。在网络的放大镜之下,这位老人的率真受到许多网友爱戴,年逾九旬的他被称为“90后资深帅哥”“梗王”。
斯人已逝,而梦想的种子已经长成大树。追梦人:杂交水稻试验愈挫愈勇,像“贪财”一样“贪产量”
在长沙湘雅医院的D区57病室,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停止了呼吸。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袁老的儿媳甘女士说,“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
在袁隆平的秘书杨耀松看来,杂交水稻就像浸入了袁老的血液里,“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属于“隆”字辈,因出生在当时的北平,父母给他取名“隆平”;他在六个兄弟姊妹里排行老二,便有了小名“二毛”。
袁隆平对农业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小学一年级。“有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园艺场,”袁隆平85岁接受采访时回忆,“那个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好漂亮啊,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年少的袁隆平随父母颠沛流离,辗转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南京等地。高中毕业后,他不顾父母反对,填报了一所农学院——他父亲本想让他考重点大学,然后从政“光宗耀祖”。
在重庆的西南农学院,袁隆平选择了农作物专业——从此进入“农门”。
青年时期的袁隆平。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湘西的安江农校,在这里教书18载。他起初教俄文,也研究过红薯,后来对水稻产生兴趣。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业界崭露头角。
袁隆平全身心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中。他从稻田里14万株稻穗中,找到6棵水稻雄性不育株。到了1968年,6株水稻雄性不育株培育成700多株,插在两分地的试验田里。可一天早上,袁隆平发现实验田被踏成烂泥塘,田里的禾苗被拔得精光——水稻杂交实验被人为破坏了。
“把我的试验推迟了三年。” 2014年接受采访的袁隆平叹道,“肯定是(因为)一种嫉妒心,现在不知道是谁破坏的。”
那时的袁隆平改编了左宗棠的一句名言,用来自勉:能受妖魔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袁隆平(右一)与助手李必湖(左二)在安江农校试验田。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发现“野败”——野生的雄花败育株。一年后杂交水稻列为全国攻关项目。1973年10月,已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的袁隆平宣告,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不过,紧接着的产量实验遭遇了滑铁卢——“增草不增谷”,四分地的杂交水稻产量只有二三百斤,倒是稻草增产了近七成。外界传来的风凉话令袁隆平难受:“人要是吃草的话,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前途。”
但到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试验田亩产超过了一千斤。两年后,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种植,平均亩产提高约20%。如今我国杂交水稻面积超过2亿亩,几乎占全国水稻面积“半壁江山”。中国杂交水稻已推广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完成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研究的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乐于挑战的他,又瞄准了超级杂交稻,还有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
“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哇,饥荒时代没饭吃真难受,饿死人呀。”袁隆平生前接受采访时,形容自己像一个贪财的人,“百万富翁想成千万富翁,千万富翁想成亿万富翁,我是贪(水稻)产量,不满足的。”
他认真描述过他做过的一个梦——禾下乘凉梦。“我真的梦见了,”他兴奋地说:“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就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袁隆平在稻田里。真性情:实话实说的“老政协”,晚年成了“网红”
袁隆平的水稻梦感动了许多人。前些年有杂志记者问他,是不是一直立志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脱口而出:“肯定不是,我没有那么大的思维。就是能搞个品种出来,让它增产就觉得心满意足了。”他说:“哪有那么多雄心壮志?”
袁隆平更愿意将研究杂交水稻的初始动力归结为“好胜心”,而饥荒年代的感受使他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让人们不饿肚子。
几十年来,袁隆平长期“泡”在云南、海南等地的实验田里,赤脚上阵,活脱脱一副农民形象。年纪大了受不了冷水,他就穿着套鞋下田,80多岁后腿脚不方便,他也要到田埂上观察。后来,湖南农科院在他家旁边腾出一块七八分地的实验田。袁老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田边看看。
袁隆平的学生李建武记得老人说过:“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下田。”
袁老是一个务实派。他说话、写文章也跟做事风格一样,不喜粉饰,不讲套话。他在《袁隆平口述自传》中回忆,读初中时,他有次在作文里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被老师批为臭文章,“从此再也不用华而不实的词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