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 | 年轻人为何选择“躺平”

2021-06-11 08:51:42 作者: 洞察 | 年

想让一个有着“躺平”愿望的年轻人,在一个生活成本很高的城市里生二胎三胎,可能性是很小的。所以,我认为,“躺平”与生育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

事实上,生存的困境,在每一代年轻人身上都不一样,每一个时代都有他们的局限与困境。一代一代的年轻人,都有过激进的时候,也都有过颓废和不合作的时候,这都是社会常态。我支持一切发自内心的表达,也深信任何一代年轻人,都不可能彻底“躺平”。实际上,正是因为大多数年轻人根本做不到“躺平”,才会有这个词语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变化,生存境遇的提高,以及个人目标的实现,“躺平”现象会很快消失。“躺平”不会持久,因为一个人“躺平”久了,会失去社会意义,进入一个病态的自我圈子里。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人的很多社会属性自然会约束并修正人的消极情绪,并慢慢地让一部分人进入良性的情绪周期里,从而自我改变。而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对自我的修正,以及通过自我修正,实现个人价值。

奥勃洛莫夫是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躺平青年形象,三十来岁,有文化,有公职,有庄园,“卧床只不过是他的正常状态罢了”,放弃劳动、放弃社交、放弃爱情,以梦为食,最终因中风而死在床上。

◎“躺平”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郑州大学社会学专家董中昱

首先,“躺平”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

一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人们会有类似的自黑或者自嘲。比如称呼自己为鄙人,称呼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同理,“躺平”其实是也一种自黑或者自嘲,它并不代表是真实生活当中的一种行为,或者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

二来,不仅仅是今天这一代年轻人,实际上每一代人都有一种“躺平”的期望,每一个人都喜欢没有压力的生活。比如上班族希望天天放假,学生希望可以不考试。在有压力的时候,这是人们会采取的缓解方式之一。所以,“躺平”也是这一代年轻人缓解自身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最终,大多数人,在现实当中,还是选择了认真工作、认真学习。

中国经过过去三四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在一代又一代前辈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连续两年突破1万美元。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对这一代年轻人给予了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做得更好。同时,目前无论是对外的国际形势,还是对内的经济发展,我国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这一代年轻人要在1的基础上继续做出成绩,显然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与身上的压力和期望相比,年轻人通常又不是社会当中掌握核心资源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期望就会转化成压力,他们就需要一种排解压力的方式,比如“躺平”。

具体可以理解为,不管自己在哪一个行业,不管问题是什么,社会压力有多大,工作环境好与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坦然接受结果。

其次,“躺平”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躺平”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流行于年轻人群体当中的一种文化,可以被归类为一种亚文化,也是年轻人拥有自己生活标准的一种表现。这些年,不仅是“躺平”,很多小众群体的声音和群体现象都进入了热议话题,这说明社会的价值观更加多元,社会越来越能包容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

和过去相比,这一代年轻人选择“躺平”,表明他们拥有了更加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社会也应该提供一些出路或者机会。比如,提供给年轻人数量更多、形式更多样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在选择上,给年轻人更多的自由和包容。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 东风新闻

记者 李豌 许度寒

编辑 夏赛赛

校对 王冰

审核 田震

来源:河南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