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不是小事”炎症性肠病现高发 年轻夫妇念治疗之情 端午忙送绿豆糕

2021-06-11 18:21:10 作者: “腹痛不是小

“这是我和爱人亲手做的绿豆糕,端午快到了,特意给你们送过来!”6月9日上午9点,刚出院的患者刘先生回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前段时间在消化内科医护的治疗与护理下,他的消化疾病已明显好转。刘先生夫妻因炎症性肠病,他俩成了协和的“常客”,端午佳节来临,他们也送上自制的绿豆糕,医患真情溢于言表。

送上“心意” 夫妇俩亲手制作绿豆糕

“他一来我就认出来了,一看到我就把绿豆糕往我手里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护士长李燕玲一眼就认出了他。36岁的刘先生是浙江嘉兴人,目前从事金融行业的培训讲师。

疫情期间,刘先生时常觉得胀气,进食量减少,人愈发消瘦,今年4月份来到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检查,经诊断为克罗恩病(CD)。克罗恩病(CD)为肠道炎症性疾病(IBD)中的一种,有很强的特发性。

腹痛不是小事!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由肠道免疫系统异常引起。当前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炎症性肠病(IBD)在年轻人群体呈高发态势。

据悉,刘先生的爱人陈女士32岁,今年年初也被诊断为炎症性肠病的另外一个分支,即溃疡性结肠炎(UC),现已好转。与克罗恩病(CD)全肠道病变不同,溃疡性结肠炎(UC)表现为大肠段没有正常的肠组织。二人先后患病,消化内科朱良如教授为夫妇俩共同的主治医生。

李先生一周前康复离院,眼看佳节将至,于是重新回来看看这群昔日的白衣天使们,“本来想送嘉兴的粽子,但又怕坏,于是和爱人亲手做了绿豆糕,是我们一点小小的心意,给医生护士们尝尝,谢谢他们这段时间以来的悉心照料”。

每隔15分钟调整输液速率 心理辅导重燃生活信心

克罗恩病(CD)影响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道各个部位,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导致肠道吸收障碍,常引起患者消瘦、贫血等症状,生物制剂治疗和鼻饲管营养制剂治疗是常见的诊疗方式。

生物制剂治疗,就是将特质的营养物通过输液的方式输送给病人,但由于克罗恩病人肠胃更为脆弱,需要每隔15分钟,根据其耐受程度,调整输液速率,逐步增加,直至输完。

“每隔15分钟就来看一次,每次都准时准点。”谈及住院中印象深刻的小事,刘先生脱口而出。

长期的不适、病痛让刘先生情绪低落,护士们见状会主动询问,偶尔讲笑话逗逗他,一来二去,刘先生和消化内科医护人员愈发熟悉。

朱良如教授更是知心朋友,特别关注病友们的心态变化,时常给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们,“要对生活有信心,一切都会好起来!”。

住院期间,刘先生还会阅读专业的医疗书籍,了解病情。“我父亲也是一名口腔科医生,有时我会帮他或者别的医生朋友询问药物情况,消化科的医生也为我耐心解答。”刘先生说道。

组建IBD-MDT医护团队 医患携手共战病魔

上个月,在5.19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协和医院消化内科IBD-MDT医护团队与IBD病友相聚武汉市美术馆,品味艺术,增进友谊,建立信心。刘先生作为其中一员,在活动间隙分享了自己与IBD的故事。

MDT(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是一个西方引进概念,意为多学科协作,通俗的说,就是通过多学科会诊、多诊室联合的方式,因人而异,为每位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协和医院IBD-MDT医护团队由消化内科牵头,为肠道炎症性疾病(IBD)患者提供专业治疗与定期心理辅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举办各种健康讲座,科普与IBD患者息息相关的健康知识,如患病人群的妊娠生育问题、日常饮食注意事项,传播健康生活方式。

此外,朱良如教授还建立了炎症性肠病病友群,病友们可以在群内互相交流、帮助,每周一晚上还安排医护人员群内值班答疑,方便炎症性肠病患者咨询。

“我前期是比较焦虑的,但后来就释怀了。慢性疾病需要在生活中格外注意,俱乐部的存在有真正帮助到我,是我坚强的后盾。”刘先生夫妇是俱乐部“活跃分子”,经常在群里和病友们分享生活趣事。

(记者蔡璐 通讯员 周佳晨 聂文闻 编辑沈晶)

来源:楚天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