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悄然走红,销售过程存猫腻亟待完善监管体系

2021-06-12 13:58:09 作者: 临期食品悄然

原价22.8元的卤味现价6.6元,15元的便当打完折后只需2.8元,一瓶13.9元的牛奶现在不到4元就可以买到……在北京市某连锁便利店,张宸(化名

)几乎每天都能“捕捉”到这些最新折扣。这些食品既不是“三无”产品,也不存在任何瑕疵,相反其中很多都是由大品牌厂商生产,它们和货柜上以正常价格售卖的食品只有一点区别——在保质期内临近保质期。

为处理临期食品,很多超市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类似打折或者买一送一“捆绑销售”的做法,只是范围并不广,而且大多数人对此的印象是只有“贪便宜的老年人”才会购买。近年来,大众消费观念发生转变,临期食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线上线下还出现了数以万计专卖临期食品的店铺,临期食品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临期食品销售火热的同时,也有不少消费者提出了自己的疑虑,其中最关心的就是临期食品的安全问题。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临期食品价格虽然打折,但安全不能打折,这需要消费者、商家和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线上线下备受青睐临期食品市场火爆

6月2日晚上七点半,在天津市大桥道某菜市场内,很多店铺老板已准备收摊回家,而一家食品折扣店内仍人来人往,还有不少顾客在店内挑选商品。店主王先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他们家卖的大多是临期的进口饼干、饮料、膨化食品等,价格一般只有正价产品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一位正在购物的顾客说:“进口商品原价一般较贵,打完折后便宜划算、性价比高,还是挺吸引人的。”

购买临期食品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时间来到晚上八点十五分,在天津市滨江道某大型超市水果区和熟食区旁,已经聚集起好几位顾客在此等候。每天八点到八点半左右,店里的水果蔬菜和寿司、烤鸭等食物都会开始打折销售。刚开始一般都是六折或买一送一,九点左右价格可能会降到三折。

超市工作人员对《法治日报》记者说,很少有东西能够“挺”到那时候,一般刚降价时就卖得差不多了。原先来超市买这些临期食品的多是些老年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来光顾。”

在采访中,《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不仅越来越多大型商超推出临期食品货架,越来越多主营临期食品的店铺也以仓储店、折扣店的形式开始在街头出现,大部分临期食品保质期在原先保质期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左右,并且越临近保质期的商品折扣力度越大。

除了线下实体店,线上也不乏临期食品的身影。多个电商平台均有临期食品销售,在输入关键词后,可以找到很多特价食品或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网店;多款专门网购临期食品的App应运而生,付款订单不在少数;豆瓣网站上的“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创建于去年9月份,现在成员已接近7万。

临期食品市场的规模有多大?今年1月,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显示,从供给侧来看,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临期食品市场潜力巨大;目前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年龄为26岁至35岁的占比47.8%,年轻人成为购买主力。

天眼查显示,以“品牌食品特卖,日期越近越便宜”为卖点的某电商平台,早在2018年就获得了上亿元融资。此外,近年来还有不少主营临期食品的公司获得上千万元融资。种种迹象表明,临期食品已站上市场风口。

临期食品为何会火?《报告》显示,食品市场产能过剩是临期食品出现的主要原因。随着越来越多临期食品的出现,临期食品的市场价值也逐渐被发掘。从最初通过小规模的店铺进行临期食品的折扣销售,到线下直营店的出现,再到临期食品被放到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行业的受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而临期食品市场的发展也将走向规范化、规模化。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任超认为,多种原因交织造就了临时食品市场的火爆。对于消费者而言,临期食品价格较低,还能扩大其食品选择种类和范围,并且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所变化;对于商家而言,销售临期食品解决了临期食品的处理问题,有利于解决减少因商品销售不畅而承担的沉没成本,发挥商品的最大化价值。

在江苏省法学会经济法研究学会理事、江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杜乐其看来,购买和销售临期食品也与反食品浪费法的立法宗旨相契合。销售过程存在猫腻国家标准尚未出台

5月28日,刚从天津市泰兴南路某超市买到两盒鸡胸肉的王奶奶显得有些高兴,因为还有3天就过保质期,因此售价不到原先的一半,但回到家拆开包装后王奶奶脸色立马变了——一股臭味飘来,很明显鸡胸肉已经变质。仔细看过包装后,王奶奶发现价签下还贴有一张价签,上面应该是真正的生产日期。实际上,这两盒鸡胸肉已经过保质期快一星期。

任超说,从现实情况来看,临期食品中也存在一些食品安全隐患。“因受到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商家可能会修改食品的生产日期,将过期食品改头换面,冒充临期食品。这样的食品一旦流入市场,将对大众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此外,存放和流通中的条件变化往往也会影响实际保质期,这是不可避免的。”

王奶奶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类似的事她还碰到过一次,只不过上次是鸭腿,而且商家没有篡改保质期,但在还有几天才过期的情况下,鸭腿却散发出臭味。

临期食品安全吗?为何有些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却变了质?

对于临期食品的界定,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只有各省市出台的相关地方性管理规定,比较具有参考意义的是原北京市工商局在2012年发布“食品保质期临界”的标准: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比如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标注保质期16天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比如酸奶;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天至4天,比如牛奶、未灭菌熟食等。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的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因此,处于保质期内的临期食品在包装完好、储存得当的情况下,其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障,一般来说可放心食用。否则,即使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变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