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度爱”是如何“安全传递”的?

2021-06-13 02:44:44 作者: “37度爱”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日。目前,我市每天需要160至200人参与无偿献血,才能基本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每一袋血液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位无偿献血者。而每袋血液制品背后,不仅有无偿献血者的爱心传递,还有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专心细致的付出。

街头采血车上,爱心献血者伸出胳膊献出400毫升的全血,带着37度体温的爱。完成采集后,这袋贴上“身份”标签的血袋,就被装进专用运血箱中,送往市中心血站。

一袋血液来到市中心血站,将经历其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仪式”——分“家”。市中心血站副站长肖泽斌告诉记者,一袋全血的主要成分包括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但在临床用血时,患者所需要的血液制品又有所不同,所以为了能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临床的用血需要,提高血液利用率,这袋被检验合格的血液要在成分科分“家”了。

成分科犹如“原材料加工车间”。献血者所献的血液,经过血液离心机分离后,分成淡黄色的血浆和暗红色的红细胞两层;再由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成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其中分离出来的悬浮红细胞进行核对贴签、包装后,就可以入库备用了。而被分离出来的血浆还要进行病毒灭活照射、过滤,制备成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然后冰冻保存。

血液制品不是营养品,而是一种特殊的药品。它的特殊性在于输的血都是活着的细胞,所以不同的血液制品有着不同的存储要求,其中血小板的保存条件最为苛刻,要在22℃的储存柜中震荡保存,而且保质期只有3至5天。

“虽然献血者在献血前已经做过初步检测和筛查,但在这里,血液还将接受更加严格的检测。”肖泽斌介绍称,出于安全用血考虑,血站对每个血液样本在酶免检测的基础上,增加核酸检测,进一步缩短艾滋、乙肝、丙肝等病毒的检测窗口期,有效提高血液安全性。“所有血液检测项目中,任何一次不合格,血液都要报废。”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柯晓 陈史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李德鹏 2021-06-13 00:00:00:0本报记者走进血库揭秘血液制品“背后故事”1014740c101474.htm1“37度爱”是如何“安全传递”的?/enpproperty

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