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行业悄然走红,深受白领、学生党喜爱,不少人成了“吃货”

2021-06-13 06:07:17 作者: 这一行业悄然

“节约粮食”作为当代年轻人默认的一种习惯,正在被更多人所认可,而当这个理念覆盖到超商等一些地方的时候,就导致了一种新行业的悄然走红,那就是专业售卖临期食品的一些店铺。

临期食品悄然走红

据《澎湃新闻》报道,部分发达城市中悄然出现了这样的一些店铺,它们可能坐落在热门商圈甚至社区,不一定有多起眼,但各种十多元进口产品统统“特价”的直接明了的广告却能够瞬间抓住很多人的心,这不是厂家搞营销,也不是什么冒牌货,只是单纯的因为临期,所以剩下的日期越短,价格越低。

以前,这种临期产品大多在网店打包出售,只有“捡便宜”的人会想着去关注这些,但现在,随着节约的理念被更多人所接受,线下店似乎也迎来了曙光,这一方面是节约粮食,避免浪费,另一方面,长期看对集中处理周边商超或者厂家的临期产品,似乎也会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

对于超商来说,过去处理临期食品大多就是集中到一个地方,然后贴标降价销售,部分控制成本的超商甚至可能直接将临期和普通产品混合,然后统一做销售,导致人们分辨不出。好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出台了相关制度规范,要求临期集中陈列,在相关行业发展的前提下,未来的制度管理应该会更加完善。

为什么会走红?

那么,追根溯源来看,为什么过去会被认为不新鲜、不好吃的临期商品会走红呢?

首先,最直接的自然就是人们对于节约有了更加直观的需求,从去年至今,消费和物价上的快速变化让很多人,尤其是原本消费“大手大脚”的年轻人意识到了不浪费的重要性,加上原本很多人网购买东西就注重性价比,所以便宜的临期食品迎来了一波热潮,深受白领和学生党喜爱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因为我国食品安全规范越发严格,制作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很多食品的保质期其实更多可以看作是“保鲜期”,尤其是一些本就不易变质、腐坏的零食,只要在保质期内,那么绝大多数时候都可以保证味道的统一。

最后其实就是最简单的价格问题。当前市场上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很多,不少人在尝试新产品是大多会优先关注定价,尤其是一些进口产品,如果价格太高,可能就会连尝试也不会尝试,要是能通过临期产品的打折吃到,那么多少也能给后续的消费“拔草”。

不少人成了“吃货”

报道指出,目前线下线上都有很多人开始推荐一些“临期”店铺,过去对于这种商品有所抵触的不少人,凡是在尝试后多多少少都会变成一个“吃货”,尤其是既看重品牌却同时又不想花钱的年轻人。甚至有人在“寻宝”的过程中还能发现一些,即便在一般超市都能正常售卖的商品。

因为电商节日的存在,很多人都会在部分时段“囤货”,但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买太多吃不完,现在有了临期商品商店,想吃的时候直接去找临期产品,既便宜又因为临期不会囤起来,这就避免了浪费。

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不过随着这一行业的发展,很多问题和需要警惕的点也渐渐出现。

第一个就是品质,虽然上文提及,保质期通常来说是“保鲜期”,但其也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环境和温度等要适宜,这些一般在商品信息中都会有所提及,如果这些环境不符合要求,那么即便在保质期内,商品也可能会过期。

第二个就是过期。我国食品相关法律命令禁止出售过期食品,无论品质是否完好,一旦过期都应当进行一定的处理和报废,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监管、门店方面的制度完善,更需要消费者主动反馈。

第三个是“浑水摸鱼”。其实很多网购临期商品的人多少都遇到过商品价格虽然低,但是描述不符、以次充好甚至干脆就是假冒品牌的情况,这些人打着临期商品的幌子来赚钱,在这一行业悄然走红后,想必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需要监管部门发力。

未来还会怎么发展?

整体来看,虽然围绕临期食品的争议依旧存在,但在白领和年轻人群体中,买更加有性价比的这些产品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一方面,这是节约和不浪费的体现,另一方面,如果这样的市场过度发展,是否可能会导致新的卖不出去,全都等打折的情况发生呢?这或许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

当然,总的来说,随着我国民众对于节约的观念越发深入,食品安全保障的相关监管也越发严格,临期产品作为一个过去最容易发生浪费的存在,必然会逐步形成更加优质的市场,只要及时引导,社会和民众也自觉监督,那么这种良好的风气显然会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来源:冰雪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