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土猪芯片”刻不容缓

2021-06-15 05:19:03 作者: 保护“土猪芯

我国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在养猪业,有一句行话“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一圈”,种猪是生猪的“芯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绝大部分的种猪都来自国外,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种猪一旦断供,后果难以想象。

重引进、轻培育,重杂交、轻保护,是目前我国种猪业的“病根”。国外公司出口的,一般都是二代种猪,这种二代种猪繁育出的三代猪只能用于产猪崽,不能再用于繁育,否则,品种会出现严重退化。长期以来,国内企业只重视引种,不愿意育种,这就陷入了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

种猪业的“病根”怎么治?想要摆脱对国外种源的依赖,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对进口的二代种猪持续进行选育,最终获得国内自己的种猪。这种选育,更多地还是要依靠中国本土生猪的优秀基因。

然而,根据2016年的一组官方数据显示,我国特有的90个地方猪种中,虹桥猪、雅阳猪等8个品种已经灭绝,29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一个猪种的灭绝,意味着一批优秀的基因再也找不回来。没有了这些优秀基因,我们的种质资源就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土猪芯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我们的育种技术再先进、手段再超前,没有优秀的种质资源,我们拿什么来育种?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进口种猪约3万头,2021年1~3月进口种猪已经超过1万头。可以想象,一旦种猪的核心种源掌握在别人手中,国内生猪养殖效率将会受到巨大影响。

资料显示,中国是最早驯化野生猪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即出土有家猪遗骨,最早的距今约9000年。中国古代十分重视猪种的选育,中国猪种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具有许多优良种性。汉代以后中国猪种不断被国外引入,对世界猪种的改良和养猪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土猪芯片”,保护当是第一要务,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承担起保护责任。按照有关要求,母猪100头以上、公猪12头以上,才能达到保种的基本要求。对于这些拥有优秀基因的中国本土生猪,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标准的保种场,为国家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储备战略资源。

目前,生猪育种、土猪保护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低产出的事。企业做这件事,短期内不但挣不到大钱,而且要花很多钱,这就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长期支持。只有这样,我们在生猪育种上才不会看外人的脸色,才不会形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最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刘真真)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