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丛焕宇 文并摄
核心 提示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赞美蜜蜂辛劳品格的诗句,仅有初中文化的宋恩谦、宋恩年兄弟俩能倒背如流。作为本溪市平山区桥北街道尚家村宋南沟的养蜂人,兄弟俩始终将蜜蜂的品格当成做人的准则,在通过养蜂过上甜蜜的幸福生活后,多年坚持不辍,将生活和事业的甜蜜点点滴滴回报给乡里乡亲。
6月10日,本溪进入夏季以来最闷热的一天,位于深山里的平山区桥北街道尚家村宋南沟,因地势低洼,密不透风,人一动身便大汗淋漓。尽管如此,宋恩年和三哥宋恩谦仍顶着炙热的太阳加紧摇蜜。
6月,正是山花盛开、蜜蜂采蜜最繁忙的季节。兄弟俩互相提醒着,谁也不能在这个关键时期有丝毫懈怠,“咱不能辜负了蜜蜂的辛劳,更不能损害了养蜂人的勤劳本色。再说了,那么多的老客户、新客户都在等着咱的新鲜蜂蜜呢,产量供不上,质量打折扣,没法跟人家交代呀,多年建立起来的诚信岂不功亏一篑?”
养蜂兄弟一边忙碌着,一边说着话。这时,宋恩年的手机响了,他刚打开接听键,电话那端便传来一声高过一声的抱怨,宋恩年不急不躁,一边耐心地听对方发着牢骚,一边见缝插针询问原因,原来是快递公司在运输过程中把蜂蜜罐弄碎了,态度还不好,惹恼了客户,客户便把火气发到宋恩年这里了。
“沈阳的客户,就等着吃新鲜的蜂蜜,哪承想遇到这种事。我答应人家了,无论责任在谁,出了问题,我都会免费再补发同等同量的蜂蜜。做人,诚信第一。”宋恩年放下电话对记者说。
养蜂之初只为有口饭吃
在宋家7个兄弟姐妹中,最早端上养蜂这碗饭的是宋恩年。与祖父宋万林、父亲宋长春当初选择惊人一致的是,宋恩年也是出于无奈才不得不干起了养蜂这份苦行当。宋恩年至今还记得父亲在世时常对他说的一席话,“养蜂人受的苦和累,一般人是吃不消的,如果不是因为生活无着,你爷爷也好,我也罢,不会想到养蜂,更不会允许后代再重复我们走过的艰辛路。可为了能有口饭吃,又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穷则思变。宋万林为了让一家人能吃上饱饭,种田之余,曾从事过不下十几种副业。他养过羊,采过中草药,在别人瞧不上眼的角落里开过荒,几乎把能想的办法都想到了,尝试遍了,可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直到一次无意间的发现,让他和养蜂结上了缘,并由此为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改观。
那天,宋万林干完活儿回来,在离家不远的山坡上看到一群蜜蜂在飞,他好奇地跟着群蜂走,居然惊喜地找到了一个大蜂窝。他心想,既然搞别的副业不成,何不利用大山里最不缺的花草资源养蜂酿蜜呢?打定主意后,他说干就干,先是借钱置办了几个蜂箱,再到处拜师学艺,还真就学成了养蜂酿蜜的手艺。没出两年,宋家老少就因为养蜂酿蜜换钱吃上了饱饭。
宋万林付出的种种艰辛,让一家人尝到了养蜂酿蜜的甜头,却没有让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儿子宋长春爱上父亲的事业。长大成家后,宋长春没有向父亲学养蜂,而是选择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当起了土里刨食的农民。宋万林因为切身体会到养蜂酿蜜的艰辛,所以也没有逼着儿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但他却语重心长地和儿子谈了很多回,教育他多学学蜜蜂的品格,做个勤劳勇敢、乐于奉献的人。
一开始,宋长春不以为然,可随着子女们的相继降生,家里张口吃饭的嘴巴多了起来,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主动提出要跟着父亲学习养蜂酿蜜。遗憾的是,此时的宋万林疾病缠身,已经没有多余的体力和精力扶持儿子走上养蜂之路。病榻上的他只是不停地对儿子喃喃低语:“多——学学——蜜蜂,做个勤劳勇敢、乐于——奉献的——好人。”
“这句话,是爷爷留给父亲的,也是父亲留给我们兄弟姐妹的。多年来,我们一直将这句话视为我们的家训,再苦再难,也时刻不敢忘记。”宋恩年饱含深情地说。
宋万林去世后,宋长春接过了父亲留下的蜂箱,更记住了父亲的教诲。他虚心跟好友王孝先学习养蜂酿蜜的技艺,并打心底爱上了这份“甜蜜”的事业。
哥哥成了弟弟的徒弟
1995年,72岁的宋长春因病去世,他的大儿子宋恩荣、二儿子宋恩华、三儿子宋恩谦,彼时都已成家,各自成了或靠种田为生或以打工为计的农民,大女儿宋恩芹、小女儿宋恩梅皆远嫁外地,小儿子宋恩家年龄尚小,只有四儿子宋恩年成了唯一继承父业的人。
刚开始养蜂那几年,宋恩年的日子过得并不比其他兄弟姐妹宽裕。一来是养蜂数量不多,就那么十箱八箱的,二来是那些年山里的植被破坏严重,花少且种类不全,蜂蜜产量上不来,也卖不上好价钱,以至于宋恩年三十好几了还说不上媳妇。
“我生活在一个穷山沟里,只有一亩山坡地,还不能保证旱涝保收,养蜂酿蜜又没赚到多少钱,谁家的姑娘肯嫁给我一个穷光蛋啊?可抱怨无用,要想改变命运,别无选择,只有把养蜂酿蜜的事业做大做强,才是唯一出路。”宋恩年话到此处,勾起了往事,眼圈泛红。
“为了把养蜂酿蜜的事情做好,我除了拜师学艺,还买了很多书籍自学,《中国养蜂》《蜜蜂饲养原理与方法》《蜜蜂杂志》等都快翻烂了。不仅如此,我还更新了蜜蜂种类,花钱引进了意大利、俄罗斯的优质蜜蜂,再加上近年来本溪生态资源逐渐好转,植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蜜源日渐丰富,养蜂酿蜜的境况逐渐好转起来,我也慢慢过上了好日子。”宋恩年的脸上露出笑容。
2006年,36岁的宋恩年经人介绍,与比自己小7岁的溪湖区石桥子街道的女孩邢俊焦相识,并于当年举办了婚礼。家里有了贤内助、好帮手,婚后的宋恩年扩大了养蜂规模,又置办了30多个蜂箱,加上之前的十几个蜂箱,使养蜂规模一下子达到了近50箱。
“我媳妇刚嫁过来时,特别害怕蜜蜂,也挨了不少蛰。在我的鼓励下,她很快就熟悉了蜜蜂的习性,和蜜蜂成了好朋友。其实,蜜蜂这小东西本性是友善的,只要你不故意攻击它,它极少主动攻击人。等我媳妇熟悉了养蜂酿蜜的流程后,她比我还爱养蜂这一行,总是抢着摇蜜、采蜂王浆,业务比我还熟练呢。”宋恩年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