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鲎披上“法律铠甲”,谁捕食谁犯法

2021-06-17 04:25:36 作者: 中国鲎披上“

本报记者 张宇洲 通讯员 李伟萍

本报讯 “到宁海来玩,就得尝尝这里的海鲜。”近日,记者来到宁海县,出租车司机王师傅热情地介绍说,“鲎是这里的特色海鲜,但凡客气点的人家办喜事都是要上席面的。”

王师傅所说的鲎,俗名马蹄蟹,是一种长相奇特的节肢动物,全身覆盖硬硬的甲壳,拖着一根长尾巴,通常在浅海的海底泥沙中活动。别看它其貌不扬,其实鲎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4-5亿年,跟大名鼎鼎的三叶虫一个时代。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与它同时代的不少动物不是灭绝就是发生了演化,它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还始终保持着原始而古老的样貌,因此有着“活化石”的美誉,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浙江沿海主要出产两种鲎,一种是圆尾蝎鲎,体小且有毒性,一般不作为海鲜食用;而另一种是无毒的中国鲎。对大多数人来说,只在纪录片或者海洋馆中见过鲎,但在宁海,食用鲎的风俗由来已久,甚至成为体现喜事主家“客气”与否的标准。

不过,今年2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这份名录里,鲎科的中国鲎和圆尾蝎鲎,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鲎从本地海鲜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转变,包括王师傅在内的一些宁海市民一时间还未能适应。

今年5月,宁海县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在对全县野生动物保护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县域内存在无证养殖中国鲎、销售中国鲎制品、违法养殖野生鲎的养殖场所。

张某在宁海做水产批发生意,除了青蟹、小龙虾等常规水产外,他还是市场上鲎的供应商。宁海县桃源街道某建筑是他暂养和加工鲎的场所。当天,检察官到访时,那里还有不少帮工正在忙着宰杀、分割鲎,而水池内还有上百只中国鲎等待处理,现场流淌的蓝色血液(鲎的血液呈蓝色,这是因为其血浆的主要成分是含有铜的血蓝蛋白,和高等动物含有铁的血红蛋白有很大区别)散发着腥臭味。据了解,这些鲎单只重量为2斤左右,市场价格在200元上下,因为宰杀需要专人处理,因此市场上市民买到的大多为切割好的。这些中国鲎是广西运过来的,因为环境破坏及过度捕捞,张某称“国内已经不多了,很可能是从国外流入的”。后经调查,张某并没有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养殖中国鲎许可证。

宁海县检察院随即向县农业农村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保护中国鲎的宣传教育,对全县现有的中国鲎养殖点进行排摸,督促相关养殖人员及时办理行政许可。

对于张某违法养殖、收购、销售中国鲎制品的违法行为,县农业农村局作出了相应处理。查获的100余只中国鲎也于不久前被放生。

那么,目前宁海市场上还有中国鲎售卖吗?在王师傅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当地最大的农贸市场——跃龙综合市场。这个市场一大半的摊位经营海鲜水产生意。转了两圈后,记者并没有看到鲎的踪影。一家水产店姓刘的老板告诉记者,“鲎已经是保护动物了,现在不能再售卖了。”刘老板在市场经营多年,据他介绍,当地早年间滩涂上确实经常能看到不少鲎,还有“绞鲎绞横,勿要绞碎肚肠”的渔民歌谣,食用的传统由来已久。不过,前段时间市场宣传了“鲎是保护动物,禁止买卖”,“不会再卖了,犯法的事情不能做的”。

在其他农贸市场,记者也没发现有新鲜的鲎售卖。不过,有一款叫“鲎饭糟”的鲎制品仍在出售。“对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之前生产的中国鲎制品,依据从旧兼从轻原则,以告诫商户为主。”检察官王志斌介绍说,如果6月30日后发现售卖、加工中国鲎的行为,检察院将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等严肃处理。

来源:浙江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