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网评:让野象“自食其果”才更和谐

2021-06-18 11:34:43 作者: 西安网评:让

北移亚洲象群“断鼻家族”持续受关注。在最早北移之地普洱市,中国首家设有防象设施的纳吉小学,也傍象走红。学校门前,一道长24米、高3.2米的钢铁防象护栏,成为隔象不隔爱的象征。物理设防的背后,实则是“心”的靠近。(6月17日中国新闻网)

大象生存不容易。亚洲象虽是亚洲最大陆生动物,但它们也会面临意外受伤、感染疾病等风险。为了保护好亚洲象,云南开展了大量科学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近30年来,经多方努力,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至300头左右,进入平稳恢复、逐渐增加阶段。这是人类施爱,倍加呵护和救助的结果。

随着生态环境趋好,越来越多的亚洲象过境觅食。1992年,一头独象从西双版纳进入普洱市,随后不断有新象群移入。目前,已监测到有181头亚洲象活动于普洱市境内,约占中国亚洲象种群数量的一半以上。在纳吉小学附近山林中,就有40余头亚洲象,一度威胁师生安全。2017年有象群把围墙撞坏闯进学校,2019年它们再次把门撞坏闯入,吃光了校院内的芭蕉树。

呵护象宝宝,须人象平安为前提,让距离产生美。为了保护好大象,又避免野象伤人,当地想了很多办法。安装物理防象设施当然可以有,但引导更为重要。作为校园这样的特殊场所,在绿化设施上不种植大象喜欢吃的植物,自然就减少了大象的光顾。自然是人类的,也是大象等野生动植物的。各有各的天地,就会减少摩擦,多一分安全,增加一分人与自然的和谐。

构建适宜生存环境,维护人象和谐。真正做到人象和谐相处,必须为其辟出适宜的生活空间。据专家介绍,栖息地承载力下降是野象北迁的重要原因。云南亚洲象分布区的11个自然保护区中,10个属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类型。随着保护力度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提高,亚洲象可食植物反而减少,倒逼象群到保护区外取食,频繁进入农田和村寨。据统计,有三分之二的亚洲象已走出保护区,管理和保护难度加大,影响到人象和谐。

吃饱是大象的基本诉求。亚洲象昼伏夜出,本来与人的生产生活并不怎么冲突。它们对人类并没有恶意,只是出来吃一些东西,吃饱就安稳了。野象食不果腹,就会进村下田肇事,袭扰人的正常生产生活。短期看,补偿制度和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的实施,减少群众财产损失,对有效保护野象当然奏效。但长远看,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生态建设,兼顾为大象建立食物源基地,满足野象栖息地的安全保障和食物供给,才能减少象群流动迁移,降低大象对庄稼的依赖,规避其闯入人类生活区的危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与发展,事关人类长远福祉。从大熊猫到海南长臂猿,从朱鹮到藏羚羊,经过多年努力,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复升,生存改观。所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前提是各有各的生活圈子,才能相安无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隔象不隔爱,此乃大者也。(张全林)

编辑:杨婧子

来源: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