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根本是“讲政治”:谈近日清华的时装秀

2021-06-20 06:11:24 作者: 审美的根本是

最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搞了一个时装周表演,由于所请走秀的模特样貌另类,许多网友觉得丑得离谱,有损中国人的形象。但也有网友觉得少见多怪,认为这是国际流行妆容,只是没有欣赏水平罢了。还有网友觉得时装秀是看衣服,脸蛋美不美无所谓,非议是搞错了主题。

我们如何看这个走秀激起的争议,有两个道理需要明白:

其一,但凡斗争时代,大事是大事,小事也是大事,作为普通老百姓,也要懂得这个道理。走秀虽不是政治活动,但一旦涉及国际因素或中西交流,这其中就一定有政治成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前我们中国人虽仍旧要大谈特谈中美友好,中西友好,但心中要明白,这个友好背后,其实是暗流涌动的各领域斗争。

其二,即使没有宏观战略层面的中西方斗争,在作为走秀等所有的文化领域里,中西方在战略层面也从来是反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关系,不要以为文化交流都是平等的,从本质上说,中国属于“东方”,即使这一词汇也是殖民主义者灌输的文化术语。之所以要提出“文化自信”,因为我们(包括所有非西方人)从100年前以来直到现在,文化上都是属于“被殖民”的一方,除非我们能够将西方叫做东方,并被西方人所接受。

以上两个道理,概括而言就是:中西方目前处于高度政治斗争状态;中西方处于文化上被殖民和殖民关系。认识到这两个残酷的现实,我们再来谈一下清华走秀。

根据清华美院走秀的部分参与者或相关者回应看,他们认为此次走秀的模特妆容是国际惯例。言下之意,这是国际社会(实际上是西方社会)在走秀上对东方人的惯常妆容,不应大惊小怪才对。另外有网友认为:时装秀属于审美引领,自然会超出一般百姓的审美认知范畴。言下之意,这是高端货,你们只需接受,不要瞎哔哔。

我谈点个人不成熟的观点吧:

第一,这是逆民族主义审美。

逆民族主义的意思是,为消除社会上对弱势民族的欺压,强势民族会自我贬抑,比如在平等基础上,自愿降低本民族的社会权益,极端的表现就会无限贬低甚至损害自身所在民族。在审美问题上,审美的中正平和的基础是将其审美依据和标准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根据民族文化的审美标准去创造美学意义上的审美物或客体。然而,逆民族主义的审美标准会脱离本民族的审美传统,并进而脱离本民族大众审美情趣,变得异乎寻常的怪异,完全脱离本土审美范畴。清华走秀中的模特脸谱超越了中国大众习惯的审美期待,完全不在传统的和大众审美范畴之内。

“眯眯眼”显然不是中国人所认可的美学内涵,正常的中国人不会认为无眼珠子的、没有眉毛的、高颧骨加上塌鼻梁的、以及只剩下一条眯眯缝的女子能够和“美”相联系。换言之,清华走秀将中国人普遍认知的丑当做美来呈现,是完全无视民族传统和大众审美情趣的霸权主义,是典型的自我贬损,也是典型的逆民族主义审美塌方。

第二,这是去主体性审美。

审美的主体性体现为审美的评价依据来自本民族,来自本民族所长期演化出来的、当下共同认可、约定俗成的、较少争议的依据和标准,为本民族和本土大部分人所接受。如果一项审美活动或展现引发族群内部极大的争议,本身就是对本民族审美情趣的挑战。当然,不是所有关于审美的挑战都有严重问题,这与引发争议的群体范围有关。群体范围越大,问题越大,当出现势均力敌的群体内部争议甚至大多数人的反对时,审美活动的去主体性就成为事实。

然而,审美无法也不应去主体性。审美是心理活动,也是道德和价值观投射,是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发生交流的过程。如果审美主体和客体在交流中张力太大以至于主体严重不适,现实中的审美主体就会从这种关系中抽离甚至逃离出来,以便消除主客间张力所带来的不适感。结果是审美的虚无主义和审美者的无所适从。这种体验当然是无助甚至像吃了苍蝇屎一样恶心的。

清华走秀显然引发了许多民众的审美不适,否则就不会引发大规模社会争议。因此走秀实际上在设定走秀所包含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关系时,将审美主体不自觉地抛弃了,将之设置为“国际观众”,实际上就是“西方观众”。既然走秀设计者没有将中国大众设置为可以主动欣赏走秀的主体,那么中国观众自然就不会有主体意识嵌入到走秀的审美情趣中进行欣赏。对于主体认为丑的东西,无论如何几乎不能引导为美的东西。至少,疏离感都比丑感更有可能培育出观众的主体性自觉。

第三,这是侮辱大众的审美。

因此,进行审美主体的培养当然可以。但如果审美完全脱离中国土壤和毫不尊重中国观众的审美传统与情趣,一种粗暴的审美灌输就是对作为审美主体的中国大众的毫无尊严的行为主义秀,是对中国观众尊严的践踏,而不是所谓的时尚引领。

审美的引领在于它植根于大众的基本认知,而不是挑战他们的底线。缓慢的、渐进的和符合大众基本认知的审美引领才会有效,才是带着温度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如果认为自上而下灌输是对大众的可怜的审美感的恩赐,那这种艺术就是无根之水,只会在高高在上的怜悯大众甚至鄙视大众的过程中,反过来会在大众的鄙夷中枯萎。

第四,这是政治钝感审美。

最为严重的是,审美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表演,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色彩。就像宗教一样,它根本的功能是塑造社会个体的审美感——它本质上是对美的追求,与对真和对善的追求相联系。尽管艺术家有时也杀人,但相对而言,艺术家沉浸于正常的美学意境中,是植根于尘世又超脱于尘世的,比平常人对生命会有更精妙的体验,最终热爱和讴歌生命是艺术的使命和崇高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蔡元培先生鉴于我国宗教传统的薄弱,曾建议以美育来替代宗教教化,以培育更完整的中国人的品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