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也有“社保”

2021-06-20 08:54:01 作者: 古时也有“社

即将毕业季,毕业的大学生将踏上社会,而社保则是他们走向社会难以回避的话题。毕竟,看病、养老、买房、生育等都与社保有关。有趣的是,不光我们现代人有社保,古人也有“社保”。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就有了“社保”概念,《周礼》中记载的“社保”内容:“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社保对象包括了从生理角度划分的老幼,以及从社会层面区分的穷苦人、富人等,而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提出的“合独”与“接绝”社会保障措施更是有特点。“合独”的意思是凡有合适的丧妻男子和丧夫女子,便由国家出面做媒,促使其能够结合,而“接绝”则是为因公殉职的人安排指定的祭祀人员,让其不至逢年过节无人供奉,这种敬仰英烈的传统,中华民族在坎坷中一直传承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

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是历代统治者的头等大事,因此吃饱饭在古代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西汉时期耿寿昌创立了“常平仓”制度,丰年时由国家统一收购粮食,荒年则由国家将粮食平价卖给百姓,这样既避免了丰年谷贱伤农,又避免了荒年饿殍遍野。

关于养老,从商朝开始,国家就有了燕礼、食礼等敬老的礼仪,甚至对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老人,还免除其家庭部分赋税徭役,而对于孤寡和无家可归的人,汉朝有“居养”制度,唐代有悲田院,宋朝有福田院,元明清三朝有养济院,会对这类人群给予一定的帮助。

民间“义庄”则是古代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补充。古时,各地百姓常会以氏族为组织,建立义庄,如“张氏义庄”“范氏义庄”等,保障本族子弟的生养嫁娶等。

不过,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再加上周期性的分合与频繁的战争,很多社会保障制度很难得到完全实行,“天下大同”的目标更多像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才逐渐看见解决的曙光。

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