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初政清查陋规:为何最终成了一门“哑炮”?

2020-08-08 16:26:24 作者: 道光皇帝初政

  此后,署成都将军蒋攸铦进京叩谒梓宫,向道光帝力陈此事不可行。

  道光帝斟酌再三,权衡利弊,决定收回成命,于十二月十三日下诏,停止清查陋规。上谕说:“朕在大丧之中,甫奉皇考梓宫回京,心绪婺乱。又值初亲政事,于天下吏治民生情形未悉。英和人本明白,又复敢言,听其言似为近理,因而降旨令各督抚体察情形,详议复奏。谕旨甫下,即据汤金钊、陈官俊、汪廷珍先后陈奏,皆以此事为不可行。”“朕心已悟此举之非矣。嗣方受畴来京,首先询及,即奏称格碍难行。昨蒋攸铦入对,更力陈其不可。本日又据孙玉庭等奏,所言尤为剀切详明。此事不但无益于民生,抑且有伤于国体。幸而内外臣工知其不可,尚肯据实驳正,若皆缄默不言、听其舛误,其失可胜言乎?朕不是文过饰非之君主,既然洞悉其弊,则迁善改过犹恐不及。着即明白宣示各督抚:停止查办。”另外,因为英和建言冒昧,被责令退出军机处。

  次日,道光帝又谕:“昨已明降谕旨停止清查各省陋规矣,因是思及为君之难,倍增乾惕。”又自责说:“清查陋规一事,虽系英和建白,实朕不慎不敏之故。总由朕审度不明,几至误事。幸朝有诤臣,连章入告,使朕胸中黑白分明,而又无伤于政体。”当即传旨,汪廷珍、汤金钊、方受畴、蒋攸铦、陈官俊交部议叙,孙玉庭从优议叙。

  道光帝清查陋规的诏令,到此以停止进行、收回成命告终。

  清查陋规是道光帝初政后的第一个整饬吏治、惩治腐败的重要举措,然而出乎意料地竟成了哑炮,这件事颇发人深省,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其一,陋规已成为举国上下普遍的现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之间无所不在,既无法查清,又不能去查,正所谓“积重难返”。制定“清查”政策,形成了主观愿望与现实可行性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于是,“清查”本身就成了一项根本无法执行的命令。其二,通过清查,分别应革、应存,明立科条,使部分陋规合法化,从理论上讲是荒谬的,从结果来看是危险的:一旦承认某些陋规的合法性,必然后患无穷。幸而不少官员出面阻止了清查,否则其后果是严重的。

  清查陋规的夭折,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道光皇帝并非不知吏治的弊端,可是,面对日益衰败、百弊丛生的无奈,他只好掩耳盗铃,听之任之。在他此后施政的四十多年里,也只能做到稍加限制而治标,却找不到切实有效的办法铲除积弊以治本。

  清查陋规的失败给道光朝政治投下了很重的一道阴影。道光帝初政伊始,首次改革尝试就碰了壁,不得不偃旗息鼓黯然收场而告吹,这就奠定了他日后谨小慎微、重在守成的执政基调,不敢再尝试变革的举动,注定了他绝不能比他的父亲嘉庆帝走得更远。然而“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没有大改革、大更张,又如何能够振作呢?纵观道光朝的大政方针,保守而得过且过,姑息宽纵,平定张格尔叛乱后,处理新疆善后时表现的软弱短视,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处理漕运问题,实行海运而不能坚持;……诸如此类,表现得因循守旧,缺乏作为。特别是当面临西方列强入侵的重要关头,使整个国家被动挨打、应变无策,被迫签约,丧权辱国。

  道光帝最多只能算得上“平庸无为”一流,幸运的是他未曾亲眼看到太平天国大起义的爆发便离开了人世,他经历了外患,却躲过了清朝最严重的内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