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孙策:太刚易折的创业领袖

2020-08-09 11:12:26 作者: 三国英雄孙策

  陈先生的话十分幽默,但我以为还可以补充一点:对江东集团,孙策不失为好领导。理由也有两条:第一,他的基础打得好;第二,他的接班人选得对。我们知道,孙坚南征北战,主要是打出了威望;孙策南征北战,却打出了地盘。江东六郡基本上是孙策平定的,所以陈寿说“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可以说,孙策十八岁领兵,至二十六岁身亡,短短七八年间就做了人家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事,实在好生了得!这份基业,他自然不会轻易于人。《三国志·孙翊》裴松之注引《典略》说,当时,张昭等人都以为孙策会把权利交给老三孙俨,也就是孙翊,因为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但是孙策却选择了孙权。事实证明,孙策的选择是对的。在三国时代的巨头中,孙权的寿命是最长的,七十一岁(次则曹操,六十六岁;再次刘备,五十八岁);在三国时代的三个政权中,孙吴的国祚也是最长的,五十一年(次则曹魏,四十六年;再次刘蜀,四十二年)。东吴的相对稳定,与孙策选对了接班人大有关系。

  那么,孙策为什么要选择孙权呢?

  答案就在孙策的遗言那里。《三国志·孙策传》说,临终前,孙策先找来张昭等人,对他们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然后再把孙权叫过来,把印绶给他戴上,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就十分明白。也就是说,孙策心里很清楚,靠武力打江山,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且这个使命已经基本上完成。以江东集团的政治资源和军事力量,其“天下”暂时就只能这么大。下一步,只能是“保江东”而“观成败”。这样一来,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需要的就不是军事才能,而是政治才能,不是英勇善战,而是老成谋国了。因此,他没有选择性格作风和自己相似的孙翊,而是选择了和自己不同的孙权。我们知道,帝制时代的接班人,常常是以所谓“深肖朕躬”为条件的。孙策偏偏选择“不肖”(不像),这正是他了不起的地方。这也再次证明,孙策是有政治眼光和政治头脑的。

  


  但这也就给江东集团今后的政治路线定了一个调子,那就是要以所谓“守成”为“基本国策”,在守成的前提下图谋进取。这个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当时官渡之战犹酣,曹操袁绍雌雄未决,各路诸侯心怀鬼胎虎视眈眈。荆州有刘表,益州有刘璋,汉中有张鲁,关中有马腾,确实是中原方乱天下未定。这个时候,已有一定规模的江东集团作为后起之秀,既然一时半会还没有那么大一只“胃”把他们都“消化”了,那就只能“保江东”而“观成败”,即先巩固成果,同时等待时机,窥测方向,以求一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