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臣魏征的“成功学”标本:谏太宗十思疏

2020-08-11 17:10:59 作者: 唐朝名臣魏征

  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都被视为一种理想而经典的君臣关系——臣子竭诚进谏,皇帝虚心接纳。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当事双方小心翼翼制造出来的假象。

  

edecd528b731ec9213f121101e910237.jpg


  孤立地看,《谏太宗十思疏》的“语言感觉”和“问题意识”皆为一流:魏征从朝堂的政治生活和宫廷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了最有可能和最高统治者迎面相逢的十种形态,进而提出了应对之策,即“十思”。这是一篇不朽的文献,似乎为大唐盛世的到来吹响了号角。但如果将这篇文献放在特定的历史空间来思考,我们却会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概言之,“十思疏”包含着魏征的血泪和辛酸,堪称是魏征“成功学”的一个标本。

  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结合魏征个人的成长和遭遇。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隋末,魏征被隋武阳郡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后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随李密降唐。后,魏征为窦建德俘,窦败后,魏征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玄武门之变”以后,魏征历任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监察御史。贞观七年,被封为郑国公,死后,赐谥号曰文贞。

  唐太宗的朝堂之上可谓群星闪烁,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秦叔宝……他们要么是李世民的创业班底,要么是李世民的长期合作伙伴,要么和李世民有姻亲关系,和他们相比,魏征无法不自惭形秽。

  虽然唐代并不十分讲究门第出身,但出身名门望族依然是可以傲视他人的原始资本。当然一个人的出身无法选择,退而求其次,那就要看一个人的“立场”,也就是看一个人的政治身份。所谓“英雄不问出处”,那是掌握话语权的人作贼心虚之时的自我安慰。所以,一个人要想在风云变幻的朝廷之上站稳脚跟,需要同时具备良好的家庭出身和政治立场,至少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但是,魏征既无良好的家庭出身也无过硬的政治立场。甚至在和李世民相遇之前,魏征的个人信用几乎丧失殆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