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助朱棣夺嫡成就大业的第一功臣:高僧道衍

2020-10-09 15:40:48 作者: 揭秘助朱棣夺

  有的史书是这样描述他们初次见面的。道衍一见到朱棣,就对他说道:“大王若让我随您前往燕国,我一定给大王一顶白帽子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呀?要是碰上一个晕头晕脑的藩王,也许还不明白道衍话中的含义。可朱棣那是何等人物,一听就明白了,道衍的意思是说要帮助朱棣当皇帝。“给大王戴白帽子”,言下之意是要在“王”字上面加上一个“白”字,那不就变成“皇”字了吗?所以说他的意思就是要帮着朱棣当皇帝。

  虽说是隐语,可难免传出去让人知道。这两个人可也真够大胆的!要知道这时朱元璋还在位,太子朱标也还在,他们就这么堂而皇之地打起皇位继承的主意,实在令人有些难以置信。但是这段记述,却为诸多史书所载,甚至在像李贽那样的大学者的著作中,也记述了这件事。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话,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当时诸王觊觎皇位,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那么道衍凭什么就敢于打这样的保票,说这样的大话呢?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里我们还真得花一点时间,说说这位高僧了。

  高僧道衍

  这位道衍和尚的确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他不是别人,他正是后来跟刘伯温齐名、被传说得神乎其神的明初两大谋士之一的姚广孝。就是他帮助朱棣夺取了皇位,成为朱棣夺位的第一功臣。不过这时他出家为僧,法名为道衍,“姚广孝”这个名字是他帮助朱棣夺得天下后,朱棣让他恢复姓氏,钦赐给他的名字。

2_副本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姚广孝小的时候叫姚天禧,家住苏州,祖父和父亲两代从医。他自幼天资聪颖,对于祖传医术并不感兴趣,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有一天,他走在苏州城的大街上,忽然看到行人骚动起来,纷纷避让至路边。姚广孝从人群中望去,只见大街上过来一队人马,中间一个人被前呼后拥,好不威风。原来是元朝的僧官出行。他打心眼里羡慕,从此下定决心出家为僧。

  姚广孝剃度出家是在元朝至正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52年。要说也怪,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十分巧合的事情。一件事就是姚广孝出家,也就是在这一年,有一个和尚还俗投军到了红巾军郭子兴部下,这个和尚便是朱元璋。这两个人,一个出家,一个还俗,偶然的两件事,后来却改变了历史。

  姚广孝出家后,不仅学佛,而且拜了当地一位有名的道士为师,向他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同时又研习兵法,再加上他自己在儒学上本来也有很深的造诣,所以他这个人博学而不迂阔,出世而不厌世,中年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位兼通佛、道、儒的高僧。

  元、明之际的苏州是人才荟萃之地,才子云集。姚广孝与这些才子们相交往来,他们这个圈子一共十个人,除了他是和尚外,其他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被当时人称为“北郭十友”。了解姚广孝的朋友们这样评价他:“有当世才,虽自匿,欲有所用之。”意思就是说他有治世的才能,虽然隐匿起来别人不知道,但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这就好比当年隐匿在隆中被称作“卧龙”的诸葛亮,必待有识之人以担大用。

  不过苏州这个地方,元朝末年为张士诚占据。张士诚虽然不是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但他却有一个优点,就是对当地文人才士礼敬有加,因此他的幕下也就网罗了不少文人。张士诚被朱元璋灭掉以后,这些文人到了明初,就成为有历史问题的人物了。有的人虽然也做了新朝的官员,但却得不到朱元璋的信任,有些人陆续获罪贬官,甚至还有的被朱元璋罗织罪名处死了。

  比如有一个名叫高启的人就是姚广孝他们“北郭十友”中的一员。高启是明初著名诗人,曾经写诗挖苦朱元璋后宫不严,说:“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夜深了宫禁森严,怎么还能有人来呢?这显然是说朱元璋出身草莽,不懂后宫的管理,造成后宫混乱。而当时又确实有些功臣的子弟,经常出入后宫,甚至还有人曾去偷看朱元璋俘获的陈友谅的妃子。朱元璋知道后,不去反省自己,反而对高启怀恨在心。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朱元璋这个记仇的小心眼的人,虽然当时没有发作,但后来还是找了个机会,下令将高启腰斩。不仅如此,朱元璋为了报复苏州一带的人追随张士诚,建国以后特别对苏州征收很重的税赋。这时姚广孝虽然已经出家为僧,但是这些事情对他的政治立场肯定有所影响。所以我个人觉得姚广孝在政治上是反对朱元璋体制的,说不定他认为既然你朱元璋安排了继承人,那我就要与你对着干,帮助燕王朱棣推翻你的继承者。我认为这样的政治立场,成为他后来帮助朱棣打天下的主要动因。当然,能够辅佐名君,成就大业,也一直是姚广孝的理想。

  据说有一天,他出游来到嵩山,遇到了一位名叫袁珙的相士。袁珙看了道衍的面相后说:“好个怪僧,三角眼,形如病虎,生性必定嗜杀,是个刘秉忠之流的人物!”这刘秉忠是谁呀?刘秉忠是元朝初年辅佐忽必烈打天下的一位高僧。这番话正中道衍的下怀,他就是想找机会辅佐一位明君,帮他成就帝王之业。

QQ截图20170206213353_副本.jpg

网络配图

  还有一次,他和宗泐一起行至北固山,他随性吟诗道:“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宗泐听后说道:“你这岂是出家人应该讲的话?”姚广孝并不回答,仅报之以一笑。这几句诗,实在不像出家人所作,倒像出自思绪深远的政治家。但这才是真实的姚广孝,我们对他的评价,绝不应该说他仅仅是位得道高僧,而应该把他看成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对于这些,宗泐都是十分了解的。既然如此,那为何宗泐还是要把他推荐给朱棣呢?是不是宗泐也很了解朱棣的心思呢?虽然历史上没有相关的记述,但我们不由得不联想一番。表面上看起来,姚广孝和朱棣的相遇是一种巧合,其实这里面还是充满了人为的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