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鸿门宴:酒席座次是成心侮辱刘邦

2021-01-12 17:55:37 作者: 众说纷纭鸿门

  清华大学学者李飞和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费晓健则认为,余英时的考据有误,“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是战国秦汉时的通义,而这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场景,在君臣位中最卑的北向,在宾主位中也没有了臣服的含义。而鸿门宴中座次的尊卑,还是以司马迁记叙的次序,依次应是:东向、南向、北向、西向。

  鸿门宴中刘邦是客人,并且曾经与项羽在楚怀王面前“约为兄弟”,如果项羽尊重他,就应按“宾主位东西面”的宾主之礼让他东向坐,如今让他退为“三等”北向坐,说明项羽根本没把他当成客人平等对待,其地位还不如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在一些中学教材的教师参考材料中,也认为这座次是项羽安排的,表现了项羽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妄自尊大、骄横无礼、以势压人的傲慢自负心理。

刘邦

网络配图

  然而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如学者许锡强认为,刘邦到鸿门来是为谢罪而不是赴宴。在项羽面前他早已失去了主客相称的平等关系。项羽率兵钜鹿一战击败秦军主力后,威望大增。“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由此可见,当时项羽不仅早已成了楚军统帅,而且还成了抗秦联军统帅。项羽待刘邦以属下视之,是合情合理的,并非存心轻侮。

  鸿门宴上项羽该不该杀刘邦?

  一席鸿门宴,引发后人最大争议和感叹的,还是项羽放走刘邦,到底是丈夫义举还是妇识短见。

  主流的看法多半对项羽的做法给予否定,认为项羽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眼光短浅、有勇无谋。也正是项羽这些性格弱点,酿成了其最终输给刘邦、自刎乌江的结局。

  然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历史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不同于传统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一文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了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刘邦忍辱负重,拿土地换得渡过难关,仅此而已。

  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中,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而言,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感情而言,项不杀刘,不能算矫情;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

  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

  而对这些说法,学者张斌荣又进一步反驳说:“刘邦之失关中乃时势使然,不得不送。刘邦表面看损失确实很大,但从政治、战略上看,刘邦是以不得不失换取了很大的利益,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胜利,因此,得大于失。”项羽兵不血刃拿到的是本来就可以拿到的,刘邦失去的是本来就要失去的。而项羽却失去了杀刘邦的一次机会,给了刘邦坐大的机会,没有把潜在敌人扼杀于摇篮之中,消灭于隐患之间。如此看来,项羽并没有拿到最大的利益,仅仅拿到本来就是自己之物。

  其实,历史没有假如。“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原本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看待历史的常态。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刘邦

网络配图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