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林则徐为何被骂 民族的罪人

2021-01-17 19:24:49 作者: 揭秘林则徐为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blob.png

网络配图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谁才是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为何没有渡边华山看得更远

  林则徐是公认的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东邻的渡边华山也被日本人赞誉为“我开国史上的第一人”。然而,这两位首开先河从西方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近年来在各自国家却毁誉不一。相较于渡边华山在日本的声誉鹊起,林则徐定格在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地位则受到质疑。有人根据档案资料证明林则徐其实对西方并不真正了解,对中西关系的许多判断是错误狭隘的,甚至有人在网上谩骂林则徐是“民族的罪人”。是后生轻狂厚诬前人,还是我们真的过高地评价了近代史上的林则徐?

  林则徐是公认的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东邻的渡边华山也被日本人赞誉为“我开国史上的第一人”。他们处于同一个激烈变荡的转型时代,并分别担当“驭夷”要职,分属本国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物,比别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西洋诸国的先进性和自我危机的严重性。他们独具慧眼,挺身而出,试图从西方寻求救国之道,为民族振兴尽了最大努力,却又都蒙受极不公正的待遇: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被革职贬官,壮怀难酬,以衰龄病骨的老迈之身,被蒙冤流放到风雪荒程的万里之外,“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渡边华山以“妄评政治、动摇民心”等罪名被封建幕府逮捕入狱,后被遣送回籍继续软禁。渡边不甘受辱舍身成仁,切腹自杀,毅然横刀向颈率先做了日本的谭嗣同。然而,这两位首开先河从西方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近年来在各自国家却毁誉不一。

blob.png

网络配图

   相较于渡边华山在日本的声誉鹊起,林则徐定格在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地位则受到质疑。有人根据档案资料证明林则徐其实对西方并不真正了解,对中西关系的许多判断是错误狭隘的,甚至有人在网上谩骂林则徐是“民族的罪人”——是后生轻狂厚诬前人,还是我们真的过高地评价了近代史上的林则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如果结合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历史机遇等诸多方面,将同一时代的林则徐与渡边华山的西学之路逐一探查比较,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深刻的启示。

  一 生前屡遭打击,死后光芒万丈

  日本天保十二年(1841)10月11日,田原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年迈的母亲前来探望软禁中的渡边华山,她看到沉默的华山忧容满面,憔悴不堪,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乘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华山独自进入里屋,拔出短腰刀切腹自杀,并回刀刺破咽喉,自尽而死——这是日本千百年来标准的武士切腹动作。渡边华山知道,按武士的规矩,既然选择了最崇高的死亡方式,将自己宿于肚腹中的灵魂向世人展示,以保持一个武士的尊严和名誉,就必须把它当作一件非常庄重规范的事情来做,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与疏忽。渡边华山的自杀报告送达监禁惩罚他的幕府后,幕府派来检尸官,将渡边华山的遗体从石灰缸里取出,确认是武士的漂亮自杀,在场的人都流下了崇敬的热泪。

blob.png

网络配图

  华山自杀时给长子立下了遗书:

  你的祖母活着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让他高兴,孝敬她。你的母亲是个不幸的人,也要孝敬她。即使自己饿死也要养活两位上人。不忠不孝之父渡边登。

  日本近代史上最明亮的一盏思想之灯,就这样在悲风苦雨中黯然熄灭了。这一年,渡边华山年仅四十八岁。

  与渡边华山凄凉悲壮的死相比,林则徐也许略为幸运,却也同样掺杂着英雄末路的辛酸苦涩。他早生于渡边华山八年,晚卒于渡边华山九年,享年六十六岁。清道光三十年(1850),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迅猛崛起,清廷震骇,举国惶惶。咸丰皇帝这才想起居家养病的先朝重臣林则徐,频频下旨要林则徐回京商讨对策。“五更风雨梦千里,半世江湖身而忧”,面对这份“圣眷隆恩”,饱经忧患且病痛缠身的林则徐早已心灰意冷,疲于应诏。他索性采取拖延观望的办法。可是这年的9月13日,道光又接连降旨,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严令立即“驰赴广西会剿”。这时已逾六十六岁高龄的林则徐,接到这份最后通谍式的“上谕”,不得不于28日抱病“就道”,带病起程。军情紧急,前方催迫不已,他当时只好痛苦呻吟着平躺在轿里,由他儿子林汝舟陪同,每日火速疾行百里,历经闽粤山关来到潮州。林则徐本来身体就极度虚弱,加上日夜兼程,旅途劳累,不料引发心肺疾病,病情急剧恶化,于11月死在广东潮州普宁县。

  “可怜万里平戎策,都付萧萧暮雨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位当时分别代表自己国家最先进思想的人物,在世时都饱受打击,毁誉难分,可一旦撒手西去,人们好像顿时恍然大悟,发现了他们宝贵的价值,纷纷给予慷慨褒奖。林则徐之死震动朝野,举国叹惋。咸丰闻讯,不胜惊悼,特地颁发《御祭文》和《御赐碑文》,赠太子太傅衔,谥“文忠”。悲泪难忍之际,年轻皇帝还情不自禁挥起御笔,撰写了一副笔调深沉,感情恳挚的挽联: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