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成就 林则徐一生之中留下了哪些成就

2021-01-24 16:26:30 作者: 林则徐成就

  林则徐成就,林则徐的政绩非常的突出,并且在官场上一步步的走上高峰,林则徐一生之中留下了很多的成就,比如说大家所熟知的禁烟运动,这一场运动其实和林则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在林则徐的一生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大家熟知的林则徐到底一生中有着什么样的成就。

  林则徐成就

  1837年,52岁的林则徐因政绩突出,被道光帝升任为湖广总督,成为掌握湖南、湖北两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从此,林则徐的仕途也就进入了辉煌期。林则徐是一个实干家,全凭个人能力一步步走上仕途,并一步步从基层爬上了他一生权力的顶峰。林则徐家境清贫,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是很难维持即使很朴素的生活的,因此他的母亲也经常做点手工活来分担家庭的窘困。但即使是这样,他们的生活也常常穷困到食不果腹的地步。

林则徐

林则徐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据史书记载,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

  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中举人。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林则徐只能外出当塾师。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被招人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人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艰苦的环境以痛苦的方式锻炼和造就了人才,而优裕的环境以舒服的方式培养庸才,这似乎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在封建王朝,没有家庭背景的人,如果想飞黄腾达,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勤学苦读,以此来成就功名。而没有家庭背景的林则徐何以能在短短60多年的生命中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云南乡试正考官,直至浙江杭嘉湖道、江南淮海道、江苏按察使和湖广总督呢?如果他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做到的。

  林则徐之所以能步人官场,并一步步向上攀登,主要靠他五个方面的能力:一靠他的才能,二靠伯乐的赏识,三靠科举制度给他提供了机会,四靠社会机遇,五靠自己的勤学苦读。在尔虞我诈、腐朽没落的晚清黑暗官场里,唯独林则徐没有靠山,没有宗派,他不会结党营私,更不会逢迎拍马。

  林则徐一生政绩斐然,不过对于后人来说,如果提到林则徐必然要和禁烟联系起来,换句话说,林则徐和禁烟运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然了,林则徐一生当中影响最大,最为后人熟知的政绩就数领导了禁烟运动,并和英国的鸦片侵略进行了长时间的殊死搏斗,因而牵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

  在腐败的清朝晚期,出身卑微的林则徐,何以能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并得到道光帝的赏识?何以能在官场上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而且能对自己的主张如此顺利地实行?如此种种,都需要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自己的智谋。林则徐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因为他没有靠山,没有什么背景,也因为他的结局令人无数次悲痛。但尽管如此孤独林则徐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目标,那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民、为国家鞠躬尽瘁。

林则徐

林则徐

  林则徐步人官场政绩累累,朝野上下到黎民百姓对其无不尊敬。他的所作所为自然让皇帝看在了眼里。由于受道光帝宠信,林则徐原本准备告别官场,却又被委以重任。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林则徐赴任江南淮海道;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一到任,林则徐立即要求审案断案的官吏秉公执法,同时规定官员严格按照有关章程进行审理,清理历年积压案件,使犯法者伏法,使冤屈者申冤等等。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积压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案件处理了十分之九,逍遥法外的盗匪、凶犯也一一落网。原来依财仗势的土豪劣绅也不敢为非作歹了,社会治安迅速好转。因此,他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林青天”。

  1823年,江苏在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两岸的圩堤被冲垮,全省境内三十多个州县田地房舍被水淹没,一片汪洋,灾民惨状目不忍睹。民以食为天,没有了食物就只能等死了,因此饥饿使灾民们丧失了理智,他们蜂拥而至,包围了官府,并愤怒地表达了他们的抗议和气愤。但这样做,毕竟解决不了问题。当时的江苏巡抚韩文绮因为担心灾民造反,甚至连夜调兵遣将,准备当灾民造反的时候,就以武力驱赶这些灾民。

  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让林则徐深知农民的疾苦,因此当他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并给了韩文绮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颁布命令,禁止那些奸商们乘机囤积倒卖粮食加大农民的负担,同时广泛发动富绅们发扬风格,开仓放粮赈灾;第二,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外地商人将粮食运过来销售;第三,减除本地农民,特别是灾民的苛捐杂税,同时加紧救济那些受灾特别严重的灾民。

  林则徐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最后那些有造反迹象的农民们总算安定了下来。事实上,封建王朝的农民是最淳朴、最老实的一类人,如果不是天灾人祸,他们的中庸思想,是不会使他们动不动就造反的。不管怎么说,林则徐的一系列措施,缓和了当时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也避免了一场大屠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