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本来是曹操的部下,曹操对他也是非常信任,在东征徐州的陶谦时,给他留下兵马让他守卫东郡。但是,曹操一走,陈宫却背叛了曹操,弄得曹操几乎是“无家可归”。后来,背叛的陈宫被曹操擒获,曹操问他有什么话说?陈宫说,作为臣子不忠诚,只有去死!然而,这样一个“为臣不忠”的背主之人,在《三国演义》当中却成为了义士!
陈宫为什么会成为义士呢?
网络配图
贬低曹操的需要
曹操这个人雄才大略,他在汉末大乱之世展现了非凡的才能,为北方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为西晋天下的统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是,这个人又是汉朝最重要的掘墓人。尤其是,他的儿子曹丕直接废了汉朝最后一位皇帝,自己当上了魏国皇帝,这一切的根源也在于曹操。这是封建文人感情上无论如何不可接受的。当时的政敌,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当他们成为曹操对手的时候,无不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后世的正统文人,也就依此为基调,把曹操当作是汉贼。
但是,曹操毕竟只是一个给汉朝下葬的人,最大的掘墓人是董卓,而曹操又是最早倡导反董卓的人之一。尤其是,当关东诸侯成立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大多数人裹足不前,只有曹操不顾生死只身向前。董卓死后,作为汉朝的最后象征汉献帝,被人们像一件物品一样扔来抢去,那些说着要维系正统的所谓的汉臣们,更多的是在忙着抢夺地盘,至于皇帝眼下的状况怎么样,根本就没人管没人问。又是曹操,把如同乞丐一样的汉献帝接了过来。尽管他的目的是利用皇帝来对诸侯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从此那皇帝总算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就是那个后来继承汉祚的刘皇叔刘备,他不也是扔下皇帝不管,自己跑到大老远的地方去抢地盘吗?
这样一看,真正乱了规矩的是董卓,是他杀了一个皇帝另立了一个皇帝,要说乱臣贼子,还有比这个更恶劣的吗?但恰恰是曹操,董卓给他官不做,又真心讨伐董卓,怎么样就能把他打扮成一个“汉贼”?
所以,这事情应该倒过来说:曹家废了汉献帝,这要比董卓还要叛逆,毕竟董卓废了一个又立了一个,可曹家却是自家当了皇帝;基于此,曹操迎接皇帝也是一个叛贼行为,目的是控制皇帝;再向前,讨伐董卓、叛离董卓也都是为日后的野心服务的。但有一个问题始终难以自圆其说,曹操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优秀人才的拥戴?难道当时就没有一个人看出曹操的图谋不轨?可能有人说,孙权和刘备集团的人都看出来了。这样的例子是非常乏力的,不要说早期这些人和皇帝根本就不靠边,就是后期,他们也不过是为了和曹操争地盘,说穿了就是在瓜分人家汉家的天下。这就需要曹操集团内部的人来证明。这样一来,最早背叛曹操的陈宫就成了一个最合适的人选,是他最早“识破了”曹操不是忠义之人的真面目。
陈宫开始没有投降,被俘没有求饶
陈宫是曹操早期的将领,比较受曹操信任。曹操第二次征伐陶谦,留下陈宫守东郡,还给他留下了一部分兵力。从这一点来看,陈宫的地位和受信任的程度,应该和荀彧、程昱差不多,都是曹操早期的骨干力量。照常理推论,陈宫如果不背叛,后来的地位应该和荀彧、程昱等人差不多。但是,陈宫却不是这样,他背叛了曹操,应该就是为了义,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但是,在整个封建社会,背主之人都不是人们效法的榜样,何况,陈宫背叛后投靠的人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吕布!
网络配图
好在,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于是,曹操所经过的有故事的中牟县就有了陈宫这样一位县令。
《三国志》记载,曹操离开董卓,抄小路东逃。出了虎牢关以后,途径中牟县,被该县一个亭长认为形迹可疑扭送县里。城里有私下认识他的人,出面求情,曹操才得以释放。有了这样一个“原本”,只要把这个中牟县令换成陈宫就顺理成章了。于是,到了《三国演义》这儿,中牟县令陈宫为国家大义释放了曹操,并且弃官不做,跟随曹操一起东去募兵反董卓。本来,陈宫是可以把曹操交上去的,这样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升官发财,但是,人家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扔下现有的“乌纱帽”不要了,你说自古还有比这个更高义的吗?
但是,一个高义的陈宫怎么样离开曹操呢?如果像东郡叛乱一样又怎能是义士所为呢?要想离开,就必须要证明曹操的不义。好在,前人留下了曹操逃跑途中经过“故人成皋吕伯奢”这条线索,已经把曹操改造成了不义之人,再把他描写成“大不义之人”不是难事。
在《三国演义》中,陈宫感其忠义,弃官跟随曹操东行。走了三天,到了成皋,曹操说这里有个结义兄弟,两个人就来到了吕伯奢家里。吕伯奢说家里没有好酒,要到西村去打来。走后,曹操听到后院里有磨刀声,以为要杀了他,就拔刀把吕伯奢一家八口全杀了。再搜索,却发现厨房里捆着一口猪,知道是杀错了人。出村后,两人碰见吕伯奢,正拿着两瓶酒回来,曹操又把吕伯奢给杀了。陈宫问他,刚才是误会杀了人,那现在又是为什么?曹操就说了那句不义之人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晚上,陈宫想趁着曹操熟睡杀了他,又一想,我本来是为了国家弃官跟随他,杀了他也是不义,于是离开了曹操。
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