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高管视野:自上而下如何看济世安民

2021-04-01 15:41:39 作者: 唐太宗的高管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残暴,天下大乱。李世民劝父亲李渊起事,态度很积极坚决。而且他已经联络了裴寂、刘文静等人,对于起兵很有把握。刘文静是晋阳令,有人事脉络。他认为现在有许多避乱的人来到太原(李渊当时坐镇太原),“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再加上李渊的府兵数万,一下子就能够以十多万人起义,“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新唐书.列传》)

  李世民去见父亲,摆出这个情况,提议可以起事了。李渊先是装做不同意,“欲执世民送官”,但后来还是决定了,同意了。

  这时李渊本来在为隋炀帝镇压盗贼(造反的人),对付突厥犯边。李渊本来是很会打仗的,他的箭法也极好,但是这个局面中,他一次次“兵出无功”,隋炀帝遣使者要他回江都,可能要怪责他了。李世民说:“事急矣,可起事!”

唐太宗

网络配图

  终于起事。李渊“杖白旗,誓众于野”。从太原出发,先打下了隋军虎牙将宋老生。几个月后,就打到了隋帝的长乐宫,“克京城”。这时李渊还不自称皇帝,不马上赶走隋帝,隋帝只好封他为唐王,三个儿子便成为唐国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元吉为齐国公。再过几个月,终于“隋帝逊于位”,把皇帝玺绂奉给李渊,李渊做个样子,“三让乃受”。这年就成了唐朝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这样,既是武力起事,又是和平转移,省事得多。

  这时各地的反王还很多,要一一征讨。几年间,平定了最强的对手薛仁杲、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刘黑闼等等。李世民的功劳最大,所以最后是由他继承李渊的帝位。

  这个过程,似乎很简单。一切是有条有理地进行。短短时间内从隋帝那里承袭到了皇帝位,然后平定天下,打的也只是局部性的战争。

  认真说来,唐朝的开国皇帝应是李渊,但如果说是李世民也可以。因为整个夺取天下的过程,李世民都参与了,甚至是主动的推进者。年纪轻轻的李世民,怎么能够有这样开阔的视野、胸襟、主张?这与他的出身关系很密切,很直接。

唐太宗

网络配图

  李世民的出身,使他从小就浸在从高层看世事的气氛中。

  甚至从取名“世民”开始。

  有个书生给李渊看相,说李渊的相,在相法,是贵人也。还会有贵子。这时李世民才四岁,书生见到了这个四岁的孩子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说他将来能够济世安民,期许很高。李渊“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新唐书.本纪》)。

  不知道四岁的李世民那时懂不懂“济世安民”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就是从小已经习惯听到什么济世,什么安民的议论。

  高层的视野不会都是济世安民,高层也会只看到自己的权力,追求自己的享受,隋炀帝就是这样,但高层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必须留意如何济世安民,这是高层视野中光明的一面。

唐太宗

网络配图

  李世民的出身,使他很自然地具有了这么一些特点:第一,从小就注意和了解大局,从大局看问题;第二,熟知上层社会的结构;第三,熟悉及掌握人事脉络。因此,他能够那么有主张,行动起来那么有步骤(这方面,李渊有经验,把握住方向)。唐朝的天下,就那么打了下来。

  更可贵的是,李世民从这个角度,很注意应该如何才能济世安民,他不能走隋朝灭亡的道路,所以开辟出了“贞观之治”那样的盛世。他很开明,但也有局限。这局限,又与出身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