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解密:苏联为何放弃暗杀希特勒?

2021-06-16 04:16:11 作者: 档案解密:苏

导读:斯大林曾经计划暗杀希特勒,但是就在秘密特工将要发动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时,斯大林却紧急叫停。这到底怎么回事?希特勒为何不执行这一“斩首”行动?几年前,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披露了这一真相。

2.jpg

网络配图

  1.本想在莫斯科搞“斩首”

  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闪电战”,3个集团军群突然袭击苏联。在战争初期,苏军准备不足,损失惨重,丢失大片国土。《共青团真理报》载文称,1941年7月5日(德国进攻苏联两周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就组建了一个归他直接领导的特别行动小组,由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中校任组长,深入德国敌后进行侦察和破坏活动。1941年8月8日,该小组向斯大林呈交了第一份行动报告,建议把消灭希特勒作为行动目标。在得到斯大林等人批准后,他们开始了周密的筹备工作。

  1941年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开始了代号为“台风”的攻势,大举进攻莫斯科。莫斯科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被德军攻占,将会对苏联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在180万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日子里,苏联人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连红场上的列宁遗体也被转移到了其他城市。

  苏多普拉托夫中校的特别小组曾以为,莫斯科很快将被德军攻陷,于是让大批特工“潜伏”下来,打算趁希特勒到莫斯科“祝捷”时干掉他。特别小组认为,莫斯科一旦被德军占领,毫无疑问,希特勒肯定会亲临莫斯科城,并且很可能会以拿破仑为“榜样”检阅其军队。按照以往的经验,这种分析不无道理,法国被击溃后,希特勒就曾得意洋洋地在埃菲尔铁塔下留影。但是,苏军极其坚强的抵抗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并于年底转入反攻,最后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彻底胜利,这使得特别小组只好选择在德国国内动手了。

  2.苏联歌剧名角叛逃提供机会

  要在敌国的领土上刺杀该国领导人,其难度可想而知,尤其在战时状态下,苏德双方自然是严加防范。苏多普拉托夫中校的特别小组花了很大气力来物色合适的人选。这时,一位苏联歌剧名角的叛逃为他们提供了机会。1941年秋天,就在莫斯科战役的紧要关头,苏联歌剧界的著名演员弗谢沃洛德·布卢门塔尔·塔马林叛逃了,他投靠了城外的德军。

  特别小组发现这位叛国者有一位侄子在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服役,他的名字叫伊戈尔·米克拉舍夫斯基(下称米氏)。小组与米氏谈过之后,米氏表达了为国效力的渴望,欣然接受了到德国敌后工作的建议。为进行这项危险的工作,他差不多花了半年时间来建立假档案和掌握侦察、破坏的技能,在周密准备之后他潜入德国去寻找叔叔塔马林。1942年春天,特别小组从德国柏林得到好消息:米氏到达了目的地。德方的反间谍机关显然不信任这位苏联年轻人,于是用各种刑具来考验米氏,甚至以枪毙相威胁,都没发现破绽,于是米氏最终获准同姑父塔马林会面,不过他的行动受到严格限制。

  米氏曾荣获列宁格勒军区拳击冠军,他出色的拳击技艺最终助了他一臂之力,纳粹德国体坛的骄傲、世界拳击冠军马克斯·施梅林格(德国迄今为止惟一的世界重量级拳王)非常欣赏他,两人相谈甚欢,施梅林格还赠给他一张有亲笔签名的照片,这无疑成了他特殊的身份证明。有了这层关系,米氏可以更方便地执行任务了。

3.jpg

网络配图

  3.纳粹当红影星也是苏联间谍

  米氏不仅去看望了姑父母,临离开莫斯科时,有人给了他一个柏林的地址,并叮嘱他应前去“拜访”一下,并尽可能在此住下。户主的名字在莫斯科被称为奥莉加·康斯坦丁诺芙娜·契诃娃。契诃娃是一个有苏联背景的女演员。1921年,她结束了自己与苏联演员米哈伊尔·契诃夫(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侄子)的短暂婚姻后,只身从故乡高加索来到德国。在德国,她因出演无声电影《沃吉洛德城堡》而名声大振,成为德国影坛一颗璀璨的明珠。奥莉加交游甚广,常出入德国上层社会,与希特勒、戈林(纳粹德国空军元帅)、戈培尔(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等政要交情不浅。她不忘故国,还与遥远的故乡有着密切联系。

  据2004年9月号的俄罗斯《绝密》杂志报道,是苏联军事情报局的主管扬·别尔津,成功地让奥莉加接受了谍报使命,并教会她使用各种间谍器材。奥莉加成了希特勒情妇艾娃·布劳恩的密友,并通过她结识了希特勒本人。对奥莉加而言,迷住希特勒并不困难,元首很快成为她的忠实影迷,经常邀请她参加各种高级别的活动,把她的座位安排在自己身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