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军:宋朝时期世界上最强的军队

2021-06-17 13:50:01 作者: 岳家军:宋朝

导读:岳家军是宋朝时期世界上最强的军队,在民间传说里,岳家军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那么,岳家军为什么这么强大?岳家军崛起的秘密又在哪里?

  初时岳家军——鱼龙混杂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奉命独立成军。此时,军营中仅有不到10000的正兵。随后,又经过一些征战与收编,到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汉六郡时,岳家军兵力已增至35000多人。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部平定了“杨么之乱”后,不断地合并地方军队,同时还将一些农民起义军纳入了军队编制中。可以说,“从群众中动员力量”是岳家军后期兵力大增的最重要原因。特别是绍兴五年(1135年),原湖湘地区起义军中有多达五六万的壮丁都被纳入了岳家军。

  后来,岳家军一边打仗,一边扩充,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岳家军人员的成分就更加复杂了。岳家军里边有收编的地方武装力量;有招降的钟相、杨么的几万农民 起义军;有打伪齐的时候,俘虏、投降的军队;还有国家分配的、脸上刺着“赤心报国,誓杀金贼”的一部分“八字军”的队伍。总而言之,就一个字——杂。

1.jpg

网络配图

  岳飞非常清楚,这支由“混杂人员”组成的军队在女真部队面前肯定不堪一击。虽然他们是“正义之师”,担负着收复失地的责任,但真实的战争从来不是靠想当然就可以取胜的。这就如同大型群殴,不一定是有理的那边赢。最后,还得比谁的胳膊粗力气大,手里拿的什么家伙,用的什么招式,哪一方的后边撑腰的更强。说到底,战争其实是一场拼人、拼装备、拼战术、拼后勤、拼治军手腕的群战,是综合实力的较量。这一点,在宋朝也不例外。

  东拼西凑起来的岳家军虽然后来不断有正规部队加入,最终使编制一直维持在10万人左右,但因为农民起义军原本是打游击战的,基本上没多少战斗力。装备差不说,人员也参差不齐。岳家军里带兵的将领,除了张宪、王贵几个有限的老部下以外,绝大部分都是后来才加入岳飞的队伍的。大将牛皋,他是被朝廷调拨到岳家军里边的;杨再兴原本是曹成的部下,兵败被俘,才成了岳家军的大将。

  按理说,这么一群鱼龙混杂的人,长短不齐、想法各异,应该打败仗才对,但他们组成岳家军以后,怎么就百战百胜了呢?这完全得益于岳飞的领导有方与岳家军的严格训练。

  岳飞的孙子岳珂曾经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伯伯岳云训练的时候马受惊了,栽了个跟头。还没等岳云爬起来,他就被岳飞命人架出去打了一百军棍,罪名是训练不力。一百军棍在当时属于非常重的刑法了——十棍下去,臀部便会皮开肉绽,一百军棍有多重,可想而知。

  知情者会说岳云这打挨得冤——这纯属马不给力,怎么能怪岳云?但这就是岳家军的规矩,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美国西点军校也有类似规定。“西点”有四句著名的名言:“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我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理由。”这就是西点为何闻名于世界的原因——在军营中,不管长官让你做什么、不管你做起来难度如何,你只需要绝对服从——绝对的服从意味着绝对不找借口,你只能把心思全放在如何去完成任务上。

  简单的四句话,其实是在锻炼军人的抗压能力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更是在贯彻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道理是明摆着的:在战争当中,只讲结果不讲过程, 失败了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优秀的士兵不找借口,优秀的将领不听借口。看上去这种方式非常极端,一点儿人文精神也没有,但真正残酷的战争一旦到来,也只有 这种军队才能打胜仗。

  在战争年代,这种训练方法练出来的士兵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出他们自身的潜力。岳家军的箭队,每一个弓箭手都能够拉开200斤的硬弓,把箭射到两百米开外——当时,保护皇帝的禁军中,但凡能做到这一点的,就能成为军官,这就是岳家军的战斗力。

2.jpg

网络配图

  后来,这种理念被一些现代企业拿了过去,包装了一下,成了企业内训教材,有的干脆发展成了企业文化。但在和平时代,尤其在企业里边,此类文化是不人性的:军队用此类文化来强化战斗力,前提是为士兵的性命着想,而企业经营者则是为了赢利。虽然这种赢利也会导致员工获利,但员工的获利与其付出是不成正比的:只管服从,不问原因;只讲奉献,不求回报,这样的企业在一个早已形成了人文氛围的社会中是极难生存下来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