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厉害的帝王都喜欢用哪些人?哪些被后世唾弃的酷吏们真是冤枉!中国知识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我们2000年的历史虽然悠久,若概括而言不过是一部皇权与臣子之间斗争史。
当皇朝出现了一个强势皇帝的时候,臣子们或团结于新皇四周,或龟缩撤退暂避新皇锋芒。
若朝廷里出现一个权臣,那么皇帝便会成为“笼中鸟”,甚至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证。臣子与皇帝双方间是一种你进我退的态势。
皇帝觉得天下都是自己的,臣子是替自己打工的。臣子或许同意天下是皇帝的,但不会同意自己是打工的,他们认为自己是股东,有权参与治理天下。这是皇帝与大臣间的根本冲突:总有一方想要更多。
皇帝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天下,臣子则希望皇帝听自己的,让皇帝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管理天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争的不过都是各自的政治主张。只不过最后法家和儒家赢了。
春秋时期,诸侯与士大夫之间只有地位上的高低,没有严格的指挥权。双方话语权的大小更多的是军事实力。比如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
诸侯可以代替周天子,那么诸侯自然也能被士大夫取代。因此赵魏韩分了晋国,田齐代替了姜齐。这时候人们发现原来上面的位子不是天定的,臣子也是能坐一坐的。
到了秦国,臣子遇到的是强势的秦始皇,把六国剿灭一统天下,始皇帝的威望也确实超过了历史上的三皇五帝。
哪怕如此面对统一天下的秦始皇,臣子们也得想法施加自己的影响力,那便是在秦朝的制度上入手: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分封制代表大臣拥有更多的话语权,郡县制则是标志着权力全部归于秦朝中央,也就是皇帝的手里。
始皇帝自然希望天下的大权都在自己的手里,自己的命令一经发出,哪怕曾经的燕北、楚南也照样实行。但他不能亲自下场与分封制的这些人争论。
若始皇帝下场,对方自然会闭嘴,但也会让皇帝丢掉所谓的“逼”格。如果双方的争论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那么也许只有两条路走了,或者损失帝王的颜面,或者始皇帝大开杀戒,这不是始皇帝想要的。
因此始皇帝让自己的铁杆心腹李斯出面,让其代表郡县制与对方打擂台。李斯在明面上,始皇帝在背后帮衬,儒家那帮子分封制的“狂热分子”如何是对手?
臣子们联合起来的势力很强,哪怕皇帝也抵挡不过。但他们并非铁板一块,是人就会有个人的追求与私欲,有了私欲便给了皇帝利用。
我们可以试想下,朝堂上的位置都被别人占据了,自己只能从最底层爬起。但这时候皇帝对你伸出了“橄榄枝”:给我当刀吧,我让你一步登天,掌握无上权力。你从一个国家图书管理员,摇身一变成为部级干部,你干不干?
你不干不要紧,其他人上赶着成为皇帝的刀。这把刀有很多名称,佞臣、奸臣、阉宦、外戚、酷吏……名称不一样,作用却一致:充当皇帝的保镖、打手以及背锅侠。
刀既能砍敌,也能防身。臣子们若要“对付”皇帝,首先便得打掉皇帝手里的刀。皇帝手里握着刀的时候,臣子们是不会贸然上前的。
若翻遍史书,我们会发现,忠臣总是与皇帝对着干的人,奸臣则是顺应皇帝需求的人。奸臣的利益与与皇帝是一致的。
汉武帝为了掌控权力培养了一个个酷吏,比如张汤。等到把“碍事”的大臣打击得差不多了,便开始把酷吏们扔出去背锅:这帮子酷吏,给你们赔罪了。臣子还得跪下磕头,大呼皇帝圣明。
大臣们对皇帝的做法了解吗?估计是了解的吧,但谁又能放弃权力的诱惑呢?只要皇帝手里没刀,还比较好对付的。比如明朝那些太监不当权的时期。皇帝似乎成了大臣的摆设。
武则天在男子当权的时代成为女皇,若没有周兴、来俊臣等酷吏的帮衬,她坐不稳自己的皇位。周兴、来俊臣等人对别人来说属于奸臣,但对武则天则是大大的忠臣了。毕竟武则天靠着他们,做了15年的女皇帝。
奸臣也好,酷吏也罢,那都是皇帝的手段。手段高明的皇帝,便会在史书上留下“英明神武”的形象,比如汉武帝。手段低劣的皇帝,则会留下“昏聩无能”的骂名,比如汉桓帝、汉灵帝。
桓灵二帝时期,世家的势力已经形成,汉朝中枢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哪怕他们再如何动用宦官这把“刀”来整理朝堂,也挽救不了东汉的没落了。
古代的皇帝无论用什么手段,但他权力的延伸只能到达郡一级(或者一些大县),这是受生产力、交通发达程度所限制。当一个朝代发展的时间足够,地方上积攒了一定的力量之后,对中枢朝廷的反击便开始了。
汉亡于地方割据,唐亡于地方势力。这是一个我古代朝廷正常的灭亡方式,当中央开始腐朽的时候,皇帝的权力便到达不了地方,地方势力便会得到发展。至于结果或许是皇帝剿灭叛乱,或者地方混战,最后决出胜利者重新坐上皇位,开启新的轮回。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皇帝想要通过宦官这把刀来重振超纲,结果反而被这把刀给伤了。可见一个朝代的强弱,真的与皇帝的能力有关。
一个类似秦始皇、汉武帝的帝王,与一个类似陈后主这样的帝王,结果可能是两个极端。对皇帝来说,我们口中的奸臣或许才是他心目中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