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不好好做官?要辞官风餐露宿周游列国?

2022-09-04 05:01:44 作者: 孔子为什么不

  但对孔夫子来说,夹谷之会不过是次小考验,未来还要面对更加困难的局面。

  公元前498年,孔子决心要做一件大事——“墮三都”。

  所谓“三都”,是指三桓家族的采邑:季孙氏的费(bì)邑(今山东费县西北)、孟孙氏的成邑(今山东宁阳东北)、叔孙氏的郈(hòu)邑(今山东东平东南)。

  周时之法,诸侯国中,大都城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国都以外城邑的城墙超过百雉(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就被视作别有用心。可自三桓家族掌控鲁国国政以来,这三座城邑成了三大家族私产。为保住自家安身立命之所,三桓在自家采邑上大兴土木,将其建设成了堪比国都的大都城。在鲁国公室被长期边缘化大背景下,三桓此举早就被人司空见惯,不以为怪了。

  但到春秋中晚期时,意外却在不断发生。

image.png

  公元前530年秋,季孙氏家臣南蒯占据费邑发动叛乱,鲁国多次派兵前往平叛,却未能攻克;公元前500年秋,因为叔孙氏家主武叔枉杀了郈邑之宰公若藐,郈邑人侯犯据城而叛,鲁国人不但迟迟不能攻破郈邑,还险些让侯犯把郈邑献给了齐国。三桓原本是想把采邑当作自家安身立命之所,却不想反倒成了自家家臣的反叛基地!

  南蒯之乱与侯犯之乱接连发生,让鲁国人意识到了这三座城邑城墙过于高大的危害。熟读经史的孔夫子,对这三座城邑的危害就更是了然于胸: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三桓家臣据城而叛,未来哪一天三桓家族据城而叛,鲁人又何以承受得起?

  于是,趁着郈邑之乱刚发生不久,孔夫子顺势就提出了“墮三都”——摧毁这三座城邑的城墙。这不但是为了防止三桓家臣再作乱,更是为了削弱三桓势力,避免其再度威胁到公室。

  刚经历了郈邑之乱的叔孙氏对此没有异议,很快就主动把郈邑城墙给拆除了。

  孔夫子这项新政,似乎很快就能得到落实。

  可不曾想,在季孙斯摧毁费邑城墙之前,季氏费邑之宰公山不狃与叔孙氏族人叔孙辄不服,竟然率领费人造反,并率兵前往攻打鲁国都城曲阜!

  见费邑军队来势汹汹,鲁定公与三桓家主季孙斯、孟懿子、叔武急忙躲入了季氏宫殿。叛军立刻向季氏宫殿发起了进攻,其弓箭一度射到了鲁定公身边!不过,在季氏家兵的顽强抵抗下,叛军最终还是没能攻破宫殿。

  见敌人攻势大为衰弱,孔子急命申句须、乐颀二人出宫反击,叛军顿时崩溃。鲁人趁胜追击,在姑蔑(今山东泗水东)彻底击垮了叛军。公山不狃与叔孙辄二人见大事不妙,急忙逃往齐国去了。这时,季孙斯与孟懿子顺势就把费邑的城墙给摧毁了。

image.png

  两大家族采邑的城墙都已摧毁,现在就只剩下孟孙氏的成邑了。孟懿子是孔子弟子,老师都已发出指令,学生还能不遵照执行?

  可就在这时,成邑之宰公敛处父却私下找到孟懿子,与他商议道:“摧毁了成邑城墙,齐人必将能轻易入侵。况且成邑是孟孙氏的保障,没了成邑,孟孙氏也就无法立足了。您假装不知道,我就不摧毁城墙!”孔子墮三都,表面上是限制家臣造反,实际上却是针对三桓势力的恶性膨胀。作为孟孙氏忠心家臣,公敛处父对孔子用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宁愿背上违命的罪名,也要替孟孙氏保住成邑。

  孟懿子听了,也同意了他的做法。

  成邑城墙没被摧毁,很快就被鲁国公室发现了。

  公元前498年12月,鲁定公为此率兵围攻成邑,但由于成邑城墙高大,鲁军始终未能攻克!“墮三都”之事进行了一大半,最终因为成邑而功败垂成!

  虽然“墮三都”之事功败垂成,可鲁国在孔夫子治理下却有了明显变化:商人不敢随意抬高物价,男女行路分道而走,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捡,四方来鲁国的客人都宾至如归……。

  见鲁国被孔夫子治理地如此井井有条,这让齐景公极为畏惧。在与大臣们商议之后,齐景公给鲁国送去了八十位美女和一百二十匹纹马。收下齐国的礼物后,正卿季孙斯三天不上朝听政,甚至郊祀典礼结束后,都不向大夫分发祭肉。

  见国政荒废到这种地步,孔子知道国事已不可为。公元前496年,失望之极的孔夫子离开了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image.png

  从鲁定公十年成为执政卿,到鲁定公十四年离开鲁国,孔夫子治理鲁国总共也就五年时间。五年来,孔夫子在夹谷之会时初露锋芒,以礼治国大见成效,却在“墮三都”之事上半途而废。五年过后,鲁国并没有因为孔子治国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来孔子治国,也不过如此。

  但由齐景公对孔子如此畏惧来看,反证他治国确实有过人之处。只不过,孔子治国成效的真正体现,却是在他离开鲁国之后:公元前487年与公元前484年鲁国分别面对吴、齐两大强国入侵时,鲁国中下层所表现出的坚决抵抗勇气和决心,让东周霸主夫差都心生畏惧。鲁人面对强敌入侵时所表现出来的非凡精神面貌,正是孔夫子以礼治国的结果。

  既然如此,孔子如能继续执政,他能不能彻底改变鲁国、让鲁国产生质的飞跃?

  孔夫子一生都崇尚周公之道,而分封制、藉田制、宗法制三大制度,正是在周公执政期间完善成型。虽然这三大制度为周人夺取天下奠定了扎实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大制度的弊端却使得周王室逐渐走向衰落,并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孔夫子崇尚周公之道,对于这三大制度也就缺乏改革的思路和决心。如此一来,鲁国政局又怎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即便孔子能长期继续执政,鲁国国力也难以出现质的飞跃。

  期盼孔子之道能平定天下,不过是后世很多儒生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

  作者/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