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方孝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也!
这大概是后人对明朝大忠臣方孝孺的最贴切的评价了,也无疑是对方孝孺节操、风骨的最高概括。说此言者是清朝杰出政治家、著名历史学者张廷玉。其实张廷玉对于方孝孺的评价不全是褒扬,他也承认方孝孺的才能有限:“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今天咱们暂不讨论方孝孺是否真的有治国安邦之才,仅就他的风骨或节操来探讨一下,大义凛然死于朱棣屠刀之下的他,究竟算不算一条好汉?若换成后来的胡适或者鲁迅先生,他们会怎么做?
也许你认为这样的假设比较扯淡,胡适和鲁迅跟方孝孺根本不在一个时代,没有什么可比性。错,其实对于方孝孺的舍生取义,胡适和鲁迅先生都是有他们的看法的,做为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其实都有共通之处,当然也有很大区别。咱们先看方孝孺。
(一)方孝孺是不是必须得死?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方孝孺是一位很正统的儒士,他四代从儒,自小接受的就是最正统的儒学教育。而儒学最为标榜的就是风骨,是节操,是德。你可以无才,但不可以无德。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中“德”的分量最重。而杀身成仁(语出《论语》)和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均是儒家思想最高境界的体现。方孝孺做为儒士的杰出代表,命中注定,他是不惧任何人的屠刀的。
第二,方孝孺的死其实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其父方克勤,就是明初洪武年间的一位清官,曾任山东济宁知府。后来在著名的“空印案”中,方克勤被朱元璋冤杀(此案被株连遭杀害的官员达数百人)。就是说方孝孺的父亲已经为他做出了表率,子承父志,方孝孺只有做得更好。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今浙江宁海)人。仅从他的名、字、号中的:“孝”“直”“古”“志”“正”中,就可以窥见他的风骨。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曾拜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大儒宋濂为师。据明代著名哲学家李贽记载,“方孝孺自幼精敏绝伦,双眸炯炯,日读书积寸。为文雄迈深醇,乡人呼为小韩子”。就是说他每天读的书的厚度超过一寸,被称为“小韩愈”。明朝的印刷术已经比较成熟,那时的书字迹已经比较小了,纸张也比较薄了,每天读书一寸厚绝对不是一般读书人能达到的水平。
而且方孝孺对于写文章,并不太重视文法修辞,而注重对于道义的宣扬,“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明史·方孝孺传》)。方孝孺不追求物质生活,只注重名节,是人尽皆知的。他曾因病卧床,家中粮食断绝。仆人将情况向他报告时,他却笑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困扰何止我家也!”
方孝孺很早就被朱元璋看中,其实他是朱元璋心目中的“保留人才”。他25岁时,因人举荐被朱元璋召见。朱元璋就对他十分欣赏,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以后应当一直用他到老。”朱元璋为什么不用方孝孺,而是推荐给他的儿子呢?因为方孝孺主张“仁政”,这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而朱元璋认为开国之初不适合仁政,应该推行严刑峻法。
方孝孺在35岁时又被人推荐到朝廷,朱元璋仍说还不到大用方孝孺的时候,仅授其汉中教授之职,给众儒生讲学。也许冥冥之中,朱元璋就已经决定了方孝孺的命运。他做为一个保留人才,一直到建文帝继位,才真正走向历史舞台。
朱允炆即位后,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侍讲学士,实现了自古众多儒士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做一名帝王之师。建文帝朱允炆对他不仅尊为老师,而且,国家重大的政事都要向他询问,甚至让他定夺。后来,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朝廷讨伐他的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之手。
像历史上其他著名帝师一样,方孝孺也是企图利用或者通过他的学生建文帝朱允炆,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的,这其实也是做为一个儒士的终极理想。无奈方孝孺有大志而才不及,虽有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却没有孔明先生的雄才大略,他对于建文帝的辅佐可谓是极其失败的。那么方孝孺做为一代忠臣,或者一代儒士的代表,他就绝对是个君子吗?恐怕也并不见得。
(二)方孝孺是否一个绝对的君子
其实方孝孺也做过“小人”的勾当的,当然这个小人是要打引号的,也就是说,做为一个君子,方孝孺不可能做真正小人做的事情,只是说他也确实做过不够光明正大的事情。比如建文三年(1401年)五月,朱棣曾派遣部下向朱允炆求和,皇帝想要答应时,方孝孺就坚决反对。此时不管朱棣是否真心求和,但起码是个姿态,你反对人家求和,那么人家打你似乎就有理由了。
你不答应就算了,朱允炆还杀了朱棣的使者。而方孝孺并没有制止皇帝此举。这其实都给他以后被朱棣算账埋下了伏笔。如果方孝孺答应朱棣求和呢?至少应制止皇帝不杀朱棣的使者吧?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方孝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这件事方孝孺做得是不是不够君子?
还有一件。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胁曾向皇帝献了一条反间计。朱棣的世子(嫡长子)朱高炽性情仁厚,而他的弟弟朱高煦则比较狡诈阴险,但他却受朱棣宠爱,所以他就想对其兄的世子地位图谋不轨。方孝孺就以此设计离间他们,企图造成朱棣家族内部混乱。他把此计献给建文帝,但后来因用人问题而没有成功。
反间计做为三十六计中的一种,被堂而皇之地写进兵法,当然谁都可以用。不过此计向来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卑鄙的手段,比如后来的努尔哈赤用反间计,除掉明朝名将袁崇焕,从而让清朝击败明朝的砝码大大增加,对于清朝的最终胜利立下不朽之功,然而英明的努尔哈赤也因此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对于一个以正义、以风骨彪炳千秋的方孝孺来说,他的这两个行为也为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