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先主刘备真的是贩卖鞋履的草民吗?看看他背后有哪些强大的势力?

2022-09-23 20:43:38 作者: 蜀汉先主刘备

  蜀汉先主刘备真的是贩卖鞋履的草民吗?看看他背后有哪些强大的势力?下面中国知识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三国的三个君主中,曹操、孙权两人,一个原本就是朝廷官员,并且家世显赫、底蕴雄厚。一个更是子承父业,妥妥的富二代,甚至不用自己拼杀,直接就继承了江东偌大的江山。只有刘备是从一个世人草头百姓,要家世没家世,要背景没背景的织席贩履之徒,以屌丝身份成功实现了逆袭,成为了最后的三方大佬之一,打下了蜀汉的江山。

  刘备成功的故事,在很多人眼里,就是草根创业、屌丝逆袭、咸鱼翻身的故事,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刘备真的是彻头彻尾毫无身份、背景、底蕴、交际圈的草头百姓吗?当然不是,虽然他的两个结义兄弟,关羽确实只是一个卖枣的农夫,张飞也确实只是一个杀猪的屠夫,但是刘备却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织席贩履之辈。

  刘备作为三国力最牛逼的大佬之一,就连他最大的敌人曹操都认为他是出自己之外的唯一英雄,刘备不仅不是表面看上去织席贩履的平头百姓,相反他拥有极其强大的背景底蕴,不止是一个不大被肯定的大汉皇室极远偏支脉的皇叔身份,还有极其强大的社交实力。

  一、强大的师门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刘备15岁就被母亲送到了卢植的门下学习。首先在东汉末年,上学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做到的事情,想要拜师上学起码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而且刘备的这位老师卢植更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普通百姓是万万不可能做他的学生的。卢植,是东汉末年的朝廷重臣,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侍中、尚书。黄巾之乱时卢植被拜为北中郎将。

  卢植此人文武双全,武有两平蛮族、镇压黄巾之功;文有校勘“熹平石经”(有叫太学石经)、续写《汉记》(史称《东观汉记》)之能。

  两平蛮族

  熹平四年(175年),扬州九江郡蛮族发动叛乱,朝廷拜卢植为九江郡太守前往平乱。而卢植也不负众望,他到任后,很快便平定了叛乱。

  之后,庐江郡又再次发生了蛮族叛乱,因为卢植曾经担任过九江郡太守,有平定蛮族之功,于是朝廷再次拜卢植为庐江郡太守,卢植到任后,再次平定了蛮族之乱,在当地人有恩威信义,极有威望。

  校勘“熹平石经”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李巡等人提出想要重新校勘编写各大儒学经典书籍的想法,并得到了朝廷和儒林的一致赞同和认可。朝廷选择参与人选时,卢植主动上书,毛遂自荐参与了此次事件其中。后卢植等人顺利完成了儒学经典书籍重新校勘编写的任务,并将其刻成石碑立在了太学门口,史称“熹平石经”或“太学石经”。

  续写《汉记》

  熹平五年(176年),卢植从庐江郡被召回到朝廷担任议郎,此间卢植曾与与马日磾、蔡邕、杨彪、韩说等人一起在东观继续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人物,参与并完成了续写两汉纪之一,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汉记》(史称《东观汉记》)的工作。

  不仅仅如此,刘备的老师卢植,更是师从陈球、马融,同时还是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

  陈球在东汉末年是官至太尉。“太尉”与“丞相”、“御史大夫”同为“三公”,是秦汉时期中央的最高军事长官,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历朝均为正一品大员。

  陈球少时便博览儒学,熟悉法令年纪轻轻就被举为孝廉,后来先后在朝中任职郎中、尚书符节郎、繁阳县令、零陵太守等职,又因平李研、朱盖叛乱之功接连任魏郡太守、将作大匠、南阳太守、廷尉、司空等职,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升为太尉。

  马融是东汉时期最有名的大儒,虽然虽然仕途不如陈球,最高不过南郡太守,甚至早年间不过是校书郎、郡功曹、议郎无权官职,但是他的成就比之陈球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融他自少便“美辞貌,有俊才”,师从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从孙,他经常设帐授徒,据传弟子常有千人之多,是当时儒林的代表人物。马融一生在古文经学上有极大的成就,先后注解了《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并且马融不同于传统儒生,他不拘泥于迂腐的礼节,相反他“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在后世唐代时马融更是得到了儒家门生最高的待遇,于文庙中配享孔子,对于儒家学子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荣耀。明朝时更有人撰写《马季长集》,记载了他一生的成就。

  刘备的师叔郑玄、管宁、华歆等人也都是东汉末年的名士。

  郑玄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大儒、经学大师。和他的老师一样遍注儒家经典,有《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更亲自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传世,足足百万余字,是“郑学”开创者,门下弟子达数千人之众。

  唐贞观年间,郑玄被列入儒家二十二“先师”,和他的老师马融一样配享孔庙。更有后人为其修建有郑公祠以纪念。比起其师马融,郑玄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且郑玄也是刘备的老师。

  管宁是三国时期的著名隐士,与华歆、邴原三人并称为“一龙”。管宁一生为躲避战乱而隐居世外,不仕于当时任何一家诸侯,连后来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他去当官,他都直接拒绝不应。管宁一生只谈经典不问世事,有过着类似于诸葛亮出山之前的生活,一生致力于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

image.png

  华歆更是是三国时期的名士,与管宁、邴原三人并称为“一龙”,华歆是龙头排第一。华歆在东汉末年曾任郎中、尚书郎、豫章太守等职。官渡之战时被曹操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后又入为尚书、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魏之时华歆一人先后担当了各个三公之位,先是,先是做了曹操年间的御史大夫,曹丕年间又成了丞相,魏明帝年间,再任太尉。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