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侯君集是什么态度?从功臣到逆臣,侯君集经历了什么?

2022-10-06 06:40:06 作者: 李世民对侯君

  03、侯君集的问题,是不懂自满之道

  如果侯君集吸取教训,回到他以前那种锐意进取、积极为政的状态,他的人生不会是后来的结果。在大唐的政坛上,他有可能成为一颗耀眼的星星。可惜,他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他出狱后,"志殊怏怏"(《旧唐书·侯君集传》),整天觉得自己特委屈。认为是唐太宗有意整他。

  贞观十七年,和侯君集一样同为开国功臣的张亮被任命为洛州都督。侯君集和张亮都被画像凌烟阁。他们私交还不错。临行前,侯君集为张亮饯行。席间,侯君集问张亮:"朝廷把你外放,是谁从中作梗,排挤老兄?"

  张亮以为他是在开玩笑,便说:"非公而谁!"(《资治通鉴》卷一九六),除了你还会有谁呢?

  不料,侯君集却一脸认真地说:"我平一国来,逢嗔如屋大,安能仰排……郁郁殊不聊生!公能反乎?与公反!"

  听了侯君集的话,张亮呵呵一笑,打了个马虎眼给应付过去。侯君集离开后,张亮立即将刚才的话禀报唐太宗。

  这不是出卖朋友吗?张亮为什么要这么做?

  其实,张亮的做法是对的。张亮作为侯君集的同事兼朋友,对侯君集的张狂和出狱后的怨怒不会不知。在他离京到地方任职的关头,侯君集又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他不得不三思。如果隐瞒不报,日后要是侯君集真的反了,张亮就无从洗刷自己的嫌疑了。还不如先下手,把情况报告给唐太宗。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侯君集在政治上并不成熟。这可能和他是武将出身有关。

  唐太宗听了张亮的话,也没有表态,只是说他虽然和你讲过大逆不道的话,但是并没有谋反事实,暂时就不处理吧,看他以后的表现。

image.png

  这个结果正是张亮想要的。一则他洗刷了嫌疑,二则是侯君集也没有收到处理。如果以后侯君集果然反了,唐太宗还会加倍信任我。

  侯君集果然反了。

  侯君集这个人,最大的问题是欠缺政治水平,太贪,不懂得自满之道。

  贞观中后期,立储之争渐渐露出端倪。魏王李泰深得大臣和皇帝青睐,太子李承乾时刻担忧位置不保。所以他暗中结党。此时看到侯君集对朝廷不满,对皇帝不满,便希望把这位开国功臣拉到自己的阵营里。正好,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在东宫任职,是太子的人。李承乾便派贺兰楚石暗中联络侯君集。

  侯君集得到了这个信号后,第一反应是什么?史书上说:"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衅以图之,遂赞承乾阴图不轨。"(《旧唐书·侯君集传》)就是说,侯君集对李承乾的斤两是清楚的,他知道李承乾成不了事。但是,这个愚蠢的太子正好可利用。这意图就很明显了,他自己想当皇帝啊!

  这就是不懂"自满之道"的表现。国家初定,政局稳当,社会逐渐繁荣,而且李世民又是深明大义的君主,开国功臣还有一大批,你想造反?不是自寻死路吗?关键时刻,还是他老婆看的明白,他老婆见他每天心事重重,便说:"公,国之大臣,何为乃耳?必当有故。若有不善之事,孤负国家,宜自归罪,首领可全。"但是侯君集并不听。

image.png

  04、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

  李承乾做事不秘,谋反事泄露。侯君集也被暴露。当初在李承乾和侯君集之间搭桥的是侯君集女婿,事发后,第一个向朝廷举报侯君集的也是他。

  侯君集被抓,下狱。唐太宗听完汇报,非常心痛。他亲自来到牢房,对侯君集说:我不想让那些刀笔吏羞辱你,所以亲自来审问。

  侯君集无言以对。

  曾经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君臣,竟以这种方式诀别,令人惋惜。

  朝廷上,唐太宗想赦免侯君集,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给他讲话。因为他触犯了底线。谋反是重罪,十恶不赦的。皇帝可以念旧情,但是大臣们可都是看得清楚的。谁敢再为他请求?

  临刑前,他说:"君集岂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尝为将,破灭二国,颇有微功。为言于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

  唐太宗听了,点头同意不杀他妻子和儿子,让他们给他守灵。

  看着侯君集远去的背影,唐太宗哀叹说:"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 (《封氏闻见记》)

  05、侯君集在凌烟阁画像后来如何?

  凌烟阁的画像是贞观十七年画就的,侯君集也是在这一年伏诛的。从唐太宗"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这句话来看,侯君集伏诛时,画像已成。按照常理,侯君集犯了谋反罪,画像自然不能再挂在凌烟阁。但是唐太宗并没有下令将画像撤掉。这足见唐太宗的宽明大度。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很难做到的。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中宗时期,李显游凌烟阁,"见君集之像有半涂之传",(左右)云:"君集诛后,将至涂之,太宗念其功而止。"

  由此可见,唐太宗后,唐朝的皇帝们也没有给侯君集算旧账,将他的画像撤销,他的一半画像就这样静静地挂着,看着唐帝国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