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侯君集是什么态度?从功臣到逆臣,侯君集经历了什么?

2022-10-06 06:40:06 作者: 李世民对侯君

  李世民对侯君集是什么态度?从功臣到逆臣,侯君集经历了什么?下面中国知识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侯君集是较为特殊的一位。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李世民对他也很信任,但是他又因谋反被治罪。曾受封陈国公,任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然后却密谋叛乱,甚至图谋弑君,最后因罪被诛。行刑前,李世民曾对身边大臣说:"以前国家尚未安定时,侯君集率军平乱,于国家有大功。我想赦免其罪,各位公卿认为可行否?"大臣们对此坚决反对:"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请诛之以明大法。"

  李世民无奈地感叹说:"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

  从这段对话来看,李世民对侯君集并不是不信任。那为何侯君集会从功臣沦落为逆臣呢?他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image.png

  01、开国功臣

  侯君集是关中豳州人,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喜欢骑射,是个不安分的人。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父子起兵争天下,侯君集便投身到李世民的麾下。从此作为李世民的得力干将征战四方。作为李世民的心腹,侯君集也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旧唐书·侯君集传》上说:"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

  侯君集的军事才能在李世民即位后通过两场大的对外战争发挥到了顶点。

  第一场大战是征讨吐谷浑的战争。这次战争的总指挥是李靖,侯君集只是负责指挥其中一路兵马。《旧唐书·侯君集传》记载,李靖与与薛万均、李大亮负责从北路进攻,而侯君集与李道宗负责率军从南路进攻。两路大军合围吐谷浑。虽然侯君集不是总指挥,但是他在整个战役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率领南路军克服重重困难,追击敌军二千多里地,先后于逻真谷、汉哭山、星宿川、柏海等大破伏允军,斩获颇丰。班师回朝后,李世民依功封赏,侯君集封陈国公,不久后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贞观十二年)。

  此时,李世民即位已经十二年,大唐帝国日益繁荣。这时期的侯君集也表现出锐意进取的为官姿态。

image.png

  何以见得?从一件小事就能看出。

  侯君集是武将出身,功劳都是战场上指挥拼杀得来的。他不像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是文臣,负责决策和谋划。他文化水平不高。而礼部尚书主管国家官员的选拔、任命、稽考等,这些工作可不是靠武力能应对的。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便开始认真读书,恶补自己的文化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恶补,他的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典选举,定考课"这些吏部的重要工作都能灵活应对。作为武将,侯君集上马能安天下,下马能治国家,"出为将领、入参朝政",一时间被人们传为佳话。

  从这件事来看,当时的侯君集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大臣,正从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转变成治国理政的大臣。这是和平年代一个武将的必经之路。

  第二场大战是征讨高昌国的战争。高昌就是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当时的高昌王叫麹文泰。战争的起因是高昌国阻断了西域与中原的商业往来,使大唐没法和西域诸多做生意。这让李世民很是恼火。决定派兵征讨。这一次,侯君集是独挑大梁,李世民任命他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唐军征讨高昌。对此,麹文泰不以为意,他说:"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安能致大军乎!"(《资治通鉴》卷195)可见他仗着地理条件,十分轻敌。岂料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不但行军速度异常快,而且战斗力超强。侯君集指挥军队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径直攻入高昌复地,包围高昌国首都。麹文泰看到黑压压的唐军,急火攻心,一口气不来死了。他的儿子麴智盛即位。麴智盛在抵抗无望的情况下,只好开门投降。侯君集征服高昌,获三郡、五县、二十二城,人口三万多,马四千多匹。

image.png

  02、大功之后,牢狱随之

  侯君集灭了高昌国,确保西域同唐朝的商贸往来,开拓了唐朝的疆域,功劳巨大。可是,侯君集回朝后就被抓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大功之后,牢狱随之。这句话用在侯君集身上再贴切不过。侯君集回到长安,等待他的不是庆功宴,而是牢狱之灾。

  很多大臣上奏弹劾侯君集。

  弹劾的事由,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是侯君集私自处置俘虏。侯君集攻下高昌首都后,抓获很多俘虏,对于战俘的处理,他没有上报朝廷,私自处理,"辄配没无罪人"还把那些无罪的人随意发配,把那些漂亮的女子充作奴婢。

  二是侯君集私藏财物。攻破高昌都城后,他把重要的金银财宝隐瞒不报,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上梁不正下梁歪,主帅屁股里不干净,底下的自然就敢为非作歹。以上两点直接导致了第三点,那就是军纪涣散,放纵部下劫掠百姓。

  以宽厚善待功臣的李世民看了大臣们的奏折后,也觉得侯君集太过分,不得不治了。侯君集因此被下狱。

  经过审理,弹劾的事实都成立。就等唐太宗发话治罪了。这时,中书令岑文本上奏为侯君集求情。他说侯君集是功臣,又是大将,不能因为犯了小错就加刑。他说:"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宜为君者也。"意思是让唐太宗赦免他。

  侯君集此时的问题,还没有触及到唐太宗的底线,他只是居功骄傲,贪财、纵容部下。一旦轻易将他杀了,会在功臣中引起议论,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所以唐太宗便同意了岑文本的建议,赦免了侯君集。希望这次牢狱之灾可以对他起到警醒作用。

image.png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