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 虎
媒体7月20日报道,央视3·15晚会曝光即墨海参养殖使用敌敌畏等违规情况后,农村部、山东**省政府联合排查整治,对三名涉案当事人行政处罚,区镇5名领导干部受到立案调查。调查组表示,抽检水体、底泥、海参66个批次,未发现敌敌畏,排查1257家海参养殖户,没发现违法违规使用投入品问题。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结果。它并不否认有养殖户使用了敌敌畏等兽药,不管是查处被央视曝光的养殖户、兽药经营者,还是预备调查农业口的相关负责人,都建立在这个事实基础上。与此同时,调查组的结论倾向于这是个案,不是即墨海参养殖的行业问题,这就与央视报道“非常普遍”的基调相矛盾。
只要完整看过央视报道,都知道即墨海参养殖的**不是个案,而是“水很深”的普遍乱象。央视报道揭露的黑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使用敌敌畏在养殖过程中清理养殖池子的其他危险生物,二是在海参育苗过程投放土霉素原粉杀虫,三是即墨海参实际上在福建育成,再拉回即墨冒充南方海参违规加工,搞虚假交易。
对照央视揭露的三方面,山东的调查整治只针对第一个,捎带第二个,但对第三个完全没有涉及。这等于说,3·15晚会揭露的所有问题中,山东方面有选择地进行了淡化处理,将敌敌畏的食用认定为极个别养殖户,占比只有1/1257。这个数据如果与央视揭露的其他问题联系起来看,很难成立。
因为央视不止暗访了养殖户,还暗访了农药店、兽药店,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都显示,无论是使用农药敌敌畏,还是使用严禁零售的土霉素原粉,都是普遍存在的。很简单,这些店家做生意,不可能只将敌敌畏、土霉素原粉卖给一家养殖户,这显然不符合常理,由此可见将普遍用药归纳为“个案”是明显说谎。
当然,将一个行业问题轻轻处理,定性为个别,用心可以理解。自从即墨海参养殖乱象被3·15曝光后,舆论哗然之下,海参养殖、销售产业都受到影响,甚至威胁到整个行业的存在。对当地政府来说,这是头等大事,在这种形势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可能降低海参行业恶评,既要向外向上交代也要保住海参产业。
从调查处理的结果看,调查范围有限,力度有限。央视3·15揭露的是山东即墨海参产业的全流程黑幕,不仅涵盖海参从育苗到养成的三年,也包括一个更大的“秘密”:即墨的海参绝大多数不是在本地养殖的,而是将海参苗拉到福建霞浦等地3-5个月成品,再拉回即墨,违规使用麦芽糊精泡制,以北方参名义高价出售。
用南方海参冒充北方海参的比例有多大?央视揭发的数据是八成以上,经过如此操作,海参价格暴涨30%左右。因此,即墨海参产业的问题,育苗、养殖、批发各个环节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是违反农药兽药使用规定,有的是冒充招牌的行业潜规则。与问题相比,山东调查整治属于“抓小放大”。
值得强调的是,揭露并围观即墨海参乱象,不代表人们想看到这个产业死亡。这个产业在生产、市场环节使用了见不得人的手段,追求不正当超额利润,一经揭发,真正面对问题,彻底杜绝乱象才是调查立足的基本点。如果只是敷衍了事,从一开始就想着替行业乱象打掩护,被曝光的问题还会卷土重来。
说到底,不应该把央视调查曝光单纯看作是一次“出丑”,本应该视作矫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机会。换言之,即墨海参养殖用敌敌畏、土霉素原粉、南方参冒充北方参等问题被公之于众,这不只是一次需要引导、化解的舆论事件,而是一次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行业乱象,调查处理的出发点应该设在这点上。
良好的愿望也许无法走进调查处理的现实。自3·15曝光至山东公布调查结论,只有三天时间,“个别案例”非“行业乱象”的定性已经通报全社会,尽管其公信力存在一些明显的疑点,但毒海参、虚假海参品牌等问题,也只能这样了。长远看,这对即墨海参乃至山东海鲜制造的声誉都将产生不好的影响。
总之,山东的调查处理结果,更像是对3·15晚会的回应,而不是对海参养殖、加工、批发等一系列现实积弊的回应。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即使是对央视报道的回应,调查处理也没能坚持全盘回应,而是有选择回应,选择性无视。从维护消费者权益角度,这当然不是个好现象,因为如此调查无法根本消除消费者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