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出版社,文学作品又是如何流传于世?有什么特殊渠道?

2020-07-16 17:46:04 作者: 古代没有出版

估计大多数人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古代没有出版社,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是如何流传于世。比如《史记》动辄几十万的主儿,没有出版社这根本就流传不下来啊!其实,老祖宗的智慧远远比你想象的厉害,就算是没有出版社,也会想方设法的让一些优秀的作品流传于世。

这个问题需要以印刷术的出现为节点来辩证看待。在印刷术没有出现之前,大部分作品都是靠人手抄的。没错,在没有印刷术的时代,写字漂亮还真能当饭吃,这是一门技术活,写的潦草你还真吃不了这碗饭的。春秋战国时期,用于承载文字内容的就是帛书,这玩意儿金贵的很,还真就必须保证写的漂亮,并且准确率要高。《墨子·明鬼》有明文记载,“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由此可见,在当时有这种方式来确保作品能够流传于后世。此外,口口相传的“传说”也是文学作品流传的一种重要载体。但是这一种流传方式,有一个不好的地方,那就是非常容易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失真。

及至西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出现了书肆。既然有卖书的地方,那么就会有专门用于抄写的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手抄。就算是造纸术发明之后,文学作品也好重要文档也罢,还是要靠手写。大家要记住一点,文学作品流传的历史有两个重要节点:雕版印刷术于活板印刷术。前者为出版业的兴起提供了基础,后者则为大规模的文学作品传播插上了翅膀。

北宋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后,让文学作品大规模的流传成为了可能。由此,终结了两个时代:手写与口口相传的方式。所以,现代人考虑的问题,老祖宗早已考虑到了,并且考虑的更为仔细,也间接推动了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