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经历伤痛,你才能拥有比常人更强大的勇气和力量

2020-09-08 14:32:45 作者: 心理学家: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有一个成语叫作“哀兵必胜”,指的是受到统治者压迫而悲伤愤怒的军队一定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伤痛的人,也会比常人拥有更强大的勇气和力量。

他们受够了现在的生活,理解了别人的痛苦,勇气和力量便随之而生,他们清楚,唯有努力前行,才能摆脱痛苦。

有些孩子常年居住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他们每天为了生存而努力,我们唾手可得的一顿饭,或许是他们辛勤劳作的结果。

他们信奉读书改变命运,为了供孩子上学,父母不惜变卖房产,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们是最懂道理、最能认识到知识重要性的人。

由于生活贫困,他们没有城里人那么丰富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读书就是最好的娱乐。

在书中,他们尽情地遨游,通过两三幅插图了解外面广阔的世界,幼小的心灵萌发出对大城市向往的种子。

他们没有心思玩耍,走山路上学、干农活谋生已经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家庭的贫困和父母的艰辛,他们想要努力学习,将来出人头地,既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和回报。

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一些新闻:某某村、某某大队的孩子考上清华或者北大。

他们经历过生活的贫苦,想要改变人生,因此他们的勇气和力量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相反,很多生活安逸、条件充裕的孩子就没有他们的魄力,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贫穷,不知道贫穷是什么感觉,这样的人就难以萌发追求进步的想法。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是食物、水、睡眠、排泄等等。这类需求与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出人最为强大的动力。

有些穷人家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他们努力学习,是为了生存,而有些家庭富裕的孩子,他们努力学习,是为了自我实现。

一个由生存驱动,不努力甚至会饿死;一个由自我实现驱动,不努力也不会产生太严重的后果,顶多碌碌无为过一生。因此,前者的动力是后者所无法想象的,他们为生存而战。

经历过伤痛的人,他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别人的痛苦。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某个人或者某种职业时,会产生很多负面评价。例如有些卖衣服的人漫天要价,套圈商家拒绝高手继续游戏,外卖小哥狂奔闯红灯......

但当人们对这些行业有了充分的了解或者自己也从事这些行业的时候,就会深刻地理解到人们讨生活的不易,以前的埋怨和愤怒被理解和宽容所取代,经历过伤痛的人开始互相理解。

不仅如此,一种力量也在诞生——宽容和爱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力量可能会演变成慈善行为、回报行为以及其他亲社会行为。

为什么很多人即使年龄大、工作忙也要去献血?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经济困难也要去捐助他人?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自身不保也要去救援别人?

这都是因为他们经历过同样的伤痛。

经常献血的人经历过家人的病痛,他们知道有时候自己的一次献血或许就能解救一个家庭,他们自己经历过伤痛,不想再看到别人的家庭也变成这样。

无论是汶川地震、新冠疫情还是特大洪水灾害,总有些人不顾个人安危,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他们自己的亲人或许已经遇难,但他们不会悲伤。

因为救别人就是救自己,没能保护好自己的亲人,就保护别人的亲人,也算是弥补亲人不在的遗憾。

经历过伤痛的人,会产生宽容和爱的力量,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他人无私的帮助只有感激之情,却没想到他们或许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痛苦,所以他们才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力量有很多种,有奋斗和不甘平凡的力量,也有爱和宽容的力量。

力量不是权力,不是力气,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念。

没有经历过伤痛的人永远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即使有,也不可捉摸,轻易就会消散。

经历过伤痛的人,他们不想再让自己痛下去,也不想再让别人痛下去,这种逃避痛苦的最原始的本能会推动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向成功。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ersonality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