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素材】作文时评素材| 校长吃剩饭/性别歧视/抗战精神/中储粮/中西医…

2020-09-08 15:02:37 作者: 【点睛素材】
?
  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关于媒体反映吉林大安一粮库竞拍玉米存在虫眼问题的说明。2020年8月30日,8月28日下午,有关媒体以“吉林大安一粮库竞拍玉米有大量虫眼”为题发布报道,反映吉林省大安粮食中心库烧锅镇粮库竞拍玉米存在虫眼。针对媒体反映的问题,我公司高度重视,及时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了汇报,28日当晚由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储粮吉林分公司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连夜赶赴大安开展调查。(8月30日 澎湃新闻)
?
  中储粮又陷入舆论漩涡。从黑龙江肇东直属库外租仓点储备玉米质量问题到相关粮库禁止人员携带手机进入粮库,再到吉林分公司大安一粮库玉米存在大量虫眼问题。中储粮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存粮中发现大量虫眼,是保管不善还是本身在购入玉米时就存在问题,这需要中储粮直接管理粮库给出解释。各方也应该透过这些大量的虫眼管窥中储粮的“内在粮心”。
?
  术业有专攻。作为国家粮食储备的国有大型企业,中储粮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收购足量、质量优质和保障有力,应该是中储粮作为国家大型粮食储备企业需要担当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字号粮食储备企业,粮食储备技术、设备、粮库等应为一流状态,但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仍然发生了玉米被虫蛀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
  应该承认,尽管储粮技术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在存储环节仍然存在着粮食霉变、虫蛀等保管不当现象,导致粮食功用大打折扣,浪费粮食问题仍然触目惊心。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大安粮库出现的问题,是否也是管理技术不佳、管理方法不当造成的,需要后续进行调查。公众从情感上能够接受的,或许最底线的就是管理不当、技术滞后。
?
  但是,一切皆有可能。近些年来,中储粮的“粮食经”,始终无法摆脱监守自盗、贪腐、以次充好、以少充多等问题的困扰。这次发生的大量虫眼问题,再一次把中储粮“为国家把好粮食关”的责任放在火上来烤。
?
  作为中字号粮食储备企业,需要时刻守住存足粮、管好粮、卖好粮的政治责任。退一步讲,作为市场主体,也应该货足质好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因此,在中储粮又一次因虫眼问题延迟交付粮食的时候,中储粮的政治责任和市场信誉,就被放到放大镜中被国人审视,打了多少折扣,中储粮自己应该心里有数,下一步应该怎样应对,中储粮也应该扪心自问。
?
  中储粮吉林大安粮库问题,如果确实是保管不当、技术不佳,那么,就应该继续加大管理力度,不断完善粮食管理存储的技术方法,降低粮食在存储环节中发生的减损粮食功用情况。国家也应该进一步推进粮安工程,为中储粮持续提升管理水平予以技术、政策支持。
?
  中储粮吉林大安粮库问题,如果是存在利益交换,本身就购入的是虫蛀粮食,以次充好,那这些虫眼就是相关人员贪腐的“黑洞”和证据。依法严肃处理利益交换者,谋取私利者,渎职失职者,就应该是必选项。
?
  粮食安全人人有责,中字号粮食存储企业更责无旁贷。不管是真实的虫蛀还是贪腐的“虫蛀”,中储粮应该竭尽全力守住应有的“粮心”。否则,发生问题多了,自己想兜、想捂都不容易。
初中语文(id:chuzhongyuwen100)
03
复兴路上, 伟大的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四川在线??作者:林伟
?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壮烈的民族解放战争, 掀开了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篇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
  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回溯这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殊死搏斗的历史,我们既不能忘记曾经家国破碎、血染山河的悲壮和痛楚,也不能忘记抗战英烈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壮烈和壮举,更不能忘记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鲜血凝结和锻造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复兴路上,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
?
  历经75年的风雨,穿越75年时空,一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至今依然振聋发聩:人民是抗战胜利最深厚的伟力。面对深重的民族危难,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算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十四年;从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算起,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历时八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光复河山的决心,“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的悲壮场面,呈现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御外侮、挽危亡,愿为后盾”的积极行动,涌现在五洲四海、异国他乡,万众一心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