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活跃于电视荧屏之上明辨真伪的鉴宝专家,他是耕耘在清华北大名校讲坛上的魅力名师,他是文化部认定的国家级紫砂杂项鉴定专家。这位国内鉴赏界鼎鼎大名的人物可是咱们土生土长的大兴人,他就是朱克城。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带您走进朱克城的多彩人生,探寻逝去的历史,感受艺术世界的神奇魅力。
朱克城在鉴赏界被誉为“神人”。一件古董,只要朱克城一看,就能把它所产生的年代、文化背景、生产工艺、使用方式,它承载的时代风物、匠心神韵、历史价值一一道来。
这是因为朱克城主攻的是杂项,是收藏大类,其中包含了“竹木牙角雕、翡翠玉石珊瑚玳瑁、金银铜铁锌”等近70个小类,在这70个小类中又分130多种地域杂项,也是收藏门类中最复杂最难学的一类。
而朱克城却能在这门鲜有人敢于涉足的学问中快乐驰骋,他说:“我喜欢古老的文化杂项研究,我想把杂项中的每一项都分得清晰,了解透彻,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全国的收藏爱好者。”
正是源于这个简单而热切的愿望,让朱克城入行17年,始终保留着每天2小时查阅文史资料的习惯,雷打不动。他说:“我坚信文史资料能给鉴赏家带来新鲜血液,带来丰富的营养。”
现如今,朱克城过手的古玩艺术品杂项数十万计,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成了名符其实的鉴宝专家,再加上深厚的理论基础,让他在收藏领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即便如此,朱克城依然不忘初心,坚持阅读和学习。他的手机收藏夹里放了很多文玩图片,许多鉴赏文章都是在飞机上,在车站候车时挤时间写成的。
一双慧眼,明辨真假,去伪存真;一颗慧心,挖掘文化,还原历史。可鼎鼎大名的鉴宝专家竟不是专业出身,那是怎样的机缘让朱克城开始迷上收藏成为大家呢?明天,我们将继续探索朱克城的多彩人生。
朱克城说:“一个人不经过失意、挫折、打击,什么都是顺风顺水,就成为不了出色的人。”朱克城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背后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辛酸故事呢?
回忆起与文物结缘的经历,朱克城向记者坦言:“我原本是在报社工作,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些文博界的名师,通过老师的指点,开始接触古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收藏。”
于是,逛古玩城,收藏各类古董成了朱克城生活的全部,他买到的古玩很快就摆满了自己的两居室,然而当他得知有件几乎耗尽他所有积蓄的宝物被鉴定为赝品时,朱克城陷入了迷茫的深潭。
全情投入,四处拜师,却依然摸不着头绪,不知如何鉴定真伪,丝毫没有享受到收藏带来的乐趣,一股无可名状的失落感萦绕在朱克城的心头,他说:“那会儿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做什么都做不下去。”
好朋友担心朱克城,约他出来吃饭,他谢绝了。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疯狂地背文史资料、读考古论文、查专业书籍 ,一本耿宝昌编著的《宋元明清与鉴赏》,洋洋洒洒,五万余字,烂熟于心。三年闭关,潜心研读,漫漫求索,朱克城的眼界渐开。
一天,妻子发现了一个名叫“嘉德在线”的网上拍卖公司,跟丈夫商量:“咱这一屋东西也挑一些,去拍卖市场看看?”分类打包了50、60件古玩,朱克城和妻子去参加了拍卖会,竟意外地收获了第一桶金,他们带去的古玩全部以溢价5到6倍的价格成交。朱克城一扫心中阴霾,他的人生豁然开朗。
从此,朱克城奔走于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穿梭在各大拍卖会的现场,他还追随名师到海外去做文物回流,足迹遍及欧洲。数以万计的古玩从他的手上流通,通过实物上手研究比对,17年来积累的专业学识喷薄而出,神秘而又高深的鉴赏殿堂终于向他敞开了大门。
凭借丰富的阅历、专业的知识和一双明辨真伪的慧眼,朱克城开始走上荧屏,在中央电视台《深度寻宝》、《古玩大赶集》、北京财经频道《财经故事》、河北都市频道《品真》、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山东卫视《收藏天下》、中国陶瓷频道《藏天下》等多个栏目担任鉴宝专家。他对一件文物的工艺、画风和它的文化历史价值做出的专业鉴赏,每每让现场观众拍案叫绝,连声赞叹。
正如一件艺术品经过时间的包浆和氧化,历经岁月的沧桑,才能散发出历久而弥新的动人光彩;一个人也是如此。与朱克城老师交谈,感受到的不仅是他对古老杂项研究的痴迷与挚爱,更多的是一种传播文化、传承历史的强烈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与担当,让朱克城走上大学讲坛承担起文物鉴赏的教育大任。明天,我们将继续带您领略魅力名师的别样风采。
【大兴·名人】没有课件的草根讲师,缘何受到名校争抢
虽然传统枯燥的授课方式在他这里行不通,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博精英们却能在他的课堂上学到真功夫。实战派VS学院派,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朱克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讲坛上唯一一位不带课件的老师,他带的是整整3箱近120种不同类别的杂项实物,他要向即将奔赴全国各大博物馆工作的年轻馆员讲授《实物实战拆解学》。
一天长达九个小时的专业课程,没有一个学生中途退场,大家都在奋笔疾书,埋头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课后,学员们久久不愿离去,围在朱克城周围热烈地讨论着。
一个学员紧紧地握住朱克城的手说:“我参加了很多课程,没有哪一节课像今天这么精彩,从您的课上我学到了真东西。” 一个学员难掩兴奋:“拿起一件实物,朱老师就能将它的工艺、传承、使用和时代背景讲得如此透彻,一天就讲了50多类杂项,信息量太大了,讲得全是鉴定绝活儿。”一个学员为了能跟朱老师合影竟足足等了三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