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温州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

2020-09-25 11:44:49 作者: 重磅!温州打

  7、优化人力资源服务

  积极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引才招工机制,强化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运用市场机制共建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开发区(园区)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符合条件的给予启动资金和运营奖励。大力发展猎头产业,支持引进培育猎头机构,探索推动政府和猎头机构合作的市场化引才模式。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引才招工驿站”,构建广覆盖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构建适应国际人才的服务体系,建设一批“未来社区”,在科技资源密集地区推出一批满足高端人才需求的“国际人才服务综合体”。

  8、提升公共服务保障

  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空间分布、建设标准、管理水平等方面均衡发展。优化医疗卫生人才政策和结构,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二孩”政策的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与生育相关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体系,推广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二孩”政策的有效实施。推行新居民全员积分制,将居住证纳入社会保障卡(市民卡)服务体系,新居民凭“居住证+积分”享受多层次公共服务。

  9、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为契机,加大人才创业园、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工程师创新服务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大力引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推进落户、创业、就业、人才服务等事项“一站办”“一件事”改革,让创业就业者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10、引育重点领域青年人才

  持续放大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效应,大力实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动,扩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新增名额全部用于优秀青年人才,特别优秀、有发展潜能的35周岁以下青年博士研究生,直接认定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选对象。以产业转型推动人口转型,实施与“5+5”产业集群匹配的人力资源集聚工程,细化人力资源需求标准,定期发布岗位信息地图,支持企业从市外引进从事工程、技术、研发、设计等工作的各类中坚人才,每年吸纳“5+5”产业所需人才数量2万名。实施现代服务业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倍增计划,大力培育和引进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本等生产性服务业、“四新”经济中的紧缺专门人才。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支持返乡年青、青年企业家投身乡村产业发展。

  11、支持全球大学生来温发展

  实施全球大学生招聘计划,组织在温各类企业每年推出10万个以上岗位专项用于高校毕业生招聘,其中在全市国有企业安排不少于1000个岗位,各类科研院所(含新型研发机构)及引进或孵化企业提供不少于1500个岗位。每年全市安排不少于2000个事业单位岗位、800个村居(社区)基层岗位招录高校毕业生。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在全市落户、缴纳社保后即可享受就业补贴、租房补贴、免费实训、公共交通(含市域铁路)半价优惠等套餐服务。鼓励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就业创业,加大扶持政策倾斜力度,让在温高校毕业生享受与“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同等待遇。实施温籍人才归雁计划,建立温籍在外人才信息库,支持温州企业以乡情为纽带吸引温籍人才为家乡贡献才智,每年实现百名高素质温籍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回归。

  12、大力培育产业技能人才

  推行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参与举办职业学校、技工院校、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试行“注册制入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技能培训学历认定。实施“瓯越工匠”技能人才集聚工程,加大本土技能人才培育。探索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制,贯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特级技师、高级技师分别按相当于正高级、副高级职称落实本政策相关待遇,技工院校高级工班、技师班毕业生分别按相当于大专、本科学历落实本政策相关待遇。

  13、鼓励有能之士来温创业

  大力支持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的有能之士来温创办企业,对认定为“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创业启动支持、最高1000万元创业发展资助、最高1000万元研发投入补助、最高1000万元投融资奖励、最高1000万元信用贷款、最高1000万元贷款担保以及场地空间支持等系列扶持政策。重点人群初次创办企业并担任法人代表或从事个体经营,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个人1万元创业补贴。新创办3年以内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可申请60万元和30万元以内的创业担保贷款。

  14、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大力引进和培育“名校名院名所”,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培养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加快建设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教育设施,统筹优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资源布局结构。进一步深化名校集团化战略,同步架构“互联网+教育”等在线学习平台,让更多优质资源覆盖全域。支持发展与人口素质化方向相一致的优质民办教育,鼓励采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缓解高层次人才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推行向就近优质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政策。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教师从事教育事业。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温州发布    | 责编:汪杰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