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高端研讨会26日在杭州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浙江省正率先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预计到2030年,率先在浙江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
社会用电负荷高、峰谷差值大、清洁能源与外来电调峰难,是电力供应环节中的一大痛点,也是电力系统运营中的一大不稳定因素。为解决这一痛点,激活处于沉睡状态的电力资源,浙江省率先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全力推动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能源互联网建设在电网企业落地实践。
2020年夏天,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达9628万千瓦,已超过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规模,即将进入“亿千瓦时代”。浙江省内拥有13类电源,2019年底清洁能源装机达1690万千瓦,是2015年的5倍。但是,市场配置、需求侧联动手段匮乏,海量资源仍处于沉睡状态,且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外来电基本不参与省内调峰,造成系统调节能力下降并将持续下降。
另一方面,当前电力系统在规划、设计、运行、用电等多个环节存在以冗余保障电网安全的现实状况。电网瞬时平衡的特点,为了满足少数尖峰时刻用电,在传统的粗犷发展模式下,电源侧、电网侧不得不“追随”最高负荷,以刚性投入提高最大供电能力,实现用能保障。
2019年,浙江最大峰谷差达3436万千瓦,统调尖峰负荷95%以上累计时间为27小时,为了一年中的27小时尖峰用电,需要数台百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和相关配套设施给予保障。通过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国网浙江电力把负荷侧资源唤醒,把尖峰时刻的用电需求“腾挪”到“低谷”时段,拉平负荷曲线,降负荷而不少用电,大大提高了电网的利用效率。
湖州星星商业广场在今年8月12日第一次参与了需求响应。从需求侧实时管理平台接收到负荷调节指令,系统远程调整,实现广场的中央空调的运行功率与冷却水温柔性调节,1小时“降低”负荷520千瓦,广场运营方得到了2080元补贴。
在萧山,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数据中心完成了全省首家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响应,1小时“让”出的10500千瓦负荷,可以提供给5000户居民生活用电,而数据中心则因此获得补贴65600元。
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国网浙江电力汇聚了577万千瓦削峰负荷、322万千瓦填谷负荷的“负荷资源池”,折算成经济价值,相当于少建一座五百万千瓦级的大型电站,为国家节省投资180亿元以上。在今夏实施的35次需求响应中,累计调控负荷144.69万千瓦,有效响应电量达173.51万千瓦时。
2020年夏天,浙江电网用电负荷七创新高,国网浙江电力组织实施“百万用户、百万千瓦”专项行动,以削峰填谷提升局部电网弹性,同时充分挖掘现有电网设备载流能力,以动态增容改造释放电网潜能,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面对台风,国网浙江电力设立全球首个专业电网台风监测预警机构——国家电网台风预警中心,同时开发“灾害数据指南针”和“灾害恢复指数”,进一步加强电网的抗扰与自愈能力……
据了解,国网浙江电力已初步完成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概念设计和框架体系构建,制定了弹性指数、效能指数、互联指数三大维度指数构成的高弹性电网发展指标体系。形成了“四梁八柱”支撑体系,即围绕源网荷储四个电力系统核心环节,通过灵活规划网架坚强、电网引导多能互联、安全承载耐受抗扰、设备挖潜运行高效、各侧资源唤醒集聚、源网荷储弹性平衡、改革机制配套、科创引领数智赋能等八个方面,推进“多元融合”具体落地。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3年,移峰填谷能力达到千万千瓦级别,推动浙江电能终端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0%,支撑4000万千瓦外来电受入,确保47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全消纳,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小于3.6小时。”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积军说。
尹积军表示,计划到2030年,率先在浙江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支撑浙江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50%,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率先超过45%,单位GDP能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林光耀 | 责编:俞舒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