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鼻祖皇甫谧第二故乡新安为何会在“河南义马礼召”

2020-10-19 15:29:29 作者: 针灸鼻祖皇甫

新安县因历史朝代更迭,行政区划历经变迁。从公元前221年设立,直至公元605年新安东迁,以义马市石河村新安县县治为中心,存在了826年。渑池县自西汉设县,同时并存。皇甫谧幼年随其叔父迁徙新安,即今义马市石河村新安县县治境内。

隋朝建立后,新安县东迁,即今天河南省新安县址。原新安县区域划归渑池县管辖。

1970年7月,成立义马矿区,将原属渑池县管辖的义马公社的石佛、马庄、南河、常村、河口、苗元、程村、湾子、霍村、义马、千秋、礼召、二十里铺、马岭、裴村、郭庄、付村、石门、梁沟、三十里铺等20个大队,分设千秋公社、常村公社和义马镇,为义马矿区管辖。1981年4月4日,经批准在义马矿区基础上设立义马市,管辖区域不变。

今人之所以把皇甫谧迁居的新安之地误定为今天的河南省渑池县或者新安县,这与新安县和渑池县的历史变迁,以及义马从渑池析出设市,而又未能深入考证是密切相关的。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皇甫谧幼年迁徙之新安,为今义马市石河村新安故城无疑。

(三)

皇甫谧徙居新安后居所何以为今之义马礼召村

在义马市10个行政村中,有一个别致的村名“礼召”村。自古以来,很少人能说清来龙去脉。这源于皇甫谧以后的时代,在以崤函古道为走廊的洛阳与长安之间,经历了西晋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时代,数百年的征战厮杀,南北朝对峙,朝代的多频次更迭,原有的土著居民,早已四散逃亡,而官府留下的文字资料早已泯灭。礼召之名,不可考究。

然而,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中,九品中正制是朝廷沿袭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公元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而被查访到符合朝廷做官的人,上报朝廷,皇帝下召,以礼征召其到朝廷做官。这便是“礼召”的本意。

据《晋书·皇甫谧传》记载,皇甫谧20岁受到叔母教诲,浪子回头,发奋学习,手不释卷,带经而农,时人称其为“书淫”。26岁,著称《帝王世纪》、《年历》。公元255年,皇甫谧四十岁,因叔父“弱子既冠,丧所生后母,遂归本宗”即回到甘肃灵台。公元256年,因蜀国姜维进击魏国陈仓(今陕西宝鸡),甘肃灵台成为魏蜀两国交战前线,遂再次回到义马(根据陈寿《三国志》考证)。这在皇甫谧传中,叔母叱止其因服寒食散痛苦意欲自杀,可得佐证。46岁,被魏相司马昭征召,皇甫谧做《释劝论》,不仕。公元267年(五十一岁),晋武帝续诏不仕。公元269年(五十三岁),武帝频下诏敦逼其到朝廷为官,他上疏自称草莽臣,做《让征聘表》乃不仕;公元270年(五十四岁),又举其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帝送书一车,后前往女几山(今河南宜阳)授徒(根据《晋书·张轨传》、民国版《宜阳县志》考证);公元274年,为躲避朝廷征召,遂返回故乡安定朝那。公元277年(六十一岁),晋武帝又诏封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先后前往陕西陇县龙门洞、甘肃平凉崆峒山避诏并与陇上名医青牛道士封君达在崆峒山论道作《问青牛士说养生法》。公元278年,著惊世骇俗的《笃终论》。公元280年,作《三都赋序》,引发“洛阳纸贵”。公元282年,《针灸甲乙经》成书,皇甫谧病逝张鳌坡(今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村皇甫谧墓),享年68岁。

皇甫谧如此多的征召,均因自身疾病和形象,以礼拒召。朝廷以礼征召,他以礼拒召,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皇帝征召必然要到他居住的地方。因此他居住地方便与“礼召”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的礼召村,位于新安故城涧河(古称渑水)南岸,崤岭蒿梨山下。与新安故城仅一河之隔。隔河与新安故城(现今石河村)相望。礼召村,风景秀丽幽雅,依山傍水,远离市井繁杂,最适宜于耕读传家,著书立说。又距离县城不远,过河即到。这必然是皇甫谧著书立说,成家立业的最佳选择地。更重要的是,因其当时的盛名,惟有他那样的人物,方可能得到皇帝的礼遇和征召。查遍义马历史人物,除却皇甫谧外,无第二人。礼召之名,逐渐在历史的烟云中演化为地名和村名。这是对礼召村名来历的最好解释。同时村名也证实了皇甫谧在义马的生活居住地。

在皇甫谧自传的《玄晏春秋》中记载,“与从姑子梁柳等击壤于路,或编荆为盾,执荻为戈”、“又好桑农种藏之事,且养鸡鹜”、“新安寺有槐,而鹊巢之。雄鸡夺而栖焉。永安令繁琏,予之族姑子也”等自述来看,礼召村南靠蒿梨山,荆条比比皆是,北临涧河(古称渑水),涧河在这里向北向东拐了个大湾,是芦苇(芦苇杆称荻)的最佳生长地和养育鸭子(古称鹜)地。皇甫谧《玄晏春秋》中记载的新安寺所在地正是涧河向东北拐大弯的地方,即今天义马市的义马村。而礼召村也完全符合这一环境地理特征。同时,皇甫谧在其《高士传》中,撰写了闵贡与周党的故事,而周党正是今渑池县东汉时期的隐居名士,皇甫谧将闵贡与周党的故事收列在其撰著的《高士传》中,可见当时他对当地人物的熟知程度。皇甫谧《高士传》载曰:“闵贡字仲叔,太原人也,世称节士,虽周党之洁清自以弗及也。党见仲叔食无菜,遗以生蒜,仲叔曰:“我欲省烦耳,今更作烦邪!”受而不食。”据渑池县历史沿革表《渑池县志·民国十七年版》,证实东汉至晋,渑池县治在今洛宁县西北,今渑池韶山、周党隐居的不召寨当时均在新安故城管辖范围。据渑池县考古发现,在汉魏时期渑池县火车站附近,曾是一个冶铁打造农具的地方,渑池博物馆收藏的在此出土的汉魏时期的铁铧犁等农具上铸造有篆书“新安”二字。可见这里当年也曾是新安故城管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