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闲置农房这样被盘活 农户增收1亿多

2020-11-06 10:16:19 作者: 诸暨闲置农房

   环绕水清如碧的东白湖水库,车行山路拐上十几个弯,豁然开朗处,便见越红博物馆的白墙红字。由旧教学楼改造而来的博物馆,建筑风格清新别致,让人眼前一亮。

  在浙江绍兴诸暨市东白湖镇新上泉村,这栋闲置多年的教学楼改造成为茶文化博物馆,带来良好效应。村民斯华明连说“没想到”:靠着博物馆的人气拉动,他家闲置十几年的住宅,2016年被人承租建民宿,每年能收租金8000元。村党总支书记斯灿生感触更深:“盘活闲置农房,村民得实惠,村集体增收入,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农村出现不少闲置房屋。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2019年修改的土地管理法规定,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2018年以来,诸暨着力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产业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盘活利用闲置农房2417幢、建筑面积78.47万平方米,吸纳社会资本13.8亿元,带动4755户农户就业,增加农户收入1.12亿元,村集体增收逾6500万元。

  因势利导

  盘活闲置农房,让包袱变财富

  位于新上泉村的斯宅中学,因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多年前已不再办学,老教学楼一直闲置。2016年,东白湖镇摸排闲置农房资源,这栋老楼列入其中。

  有人提议将老楼拆掉建住宅,但新上泉村村两委最终统一意见:拆掉“太可惜”,还是应该盘活利用,壮大村集体经济;东白湖镇产茶历史悠久,周边茶农集中,老房子联手茶产业,就能发挥盘活利用的效益。

  老教学楼的产权,多年来权属不清。厘清产权是盘活利用的前提。经各方努力,明确了权益归属:产权属于镇政府,出租后租金收入归村集体。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后,通过镇里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竞拍老楼使用权,并确定发展方向为主营茶产业、发展茶文化。

  主楼的木楼板开始腐烂,副楼已几乎成了危房——这是绍兴越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思班与老教学楼初次相遇时的情景。“到这荒村陋屋来干什么?”有人不解。但透过蛛网积尘,杨思班脑中闪出一个念头:把它改造成专题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到这里感受越红工夫茶的历史文化积淀。

  2016年底,竞拍结果公布,越江茶业租下老教学楼。经过近一年的设计、改造,2017年11月,越红博物馆正式开放,曾经凋敝的老屋重焕生机。

  博物馆入口处的接待台,是用老房子的木楼梯板搭就;二楼的品茶室、习茶室,稍加打量就能认出原先教室的格局模样;楼梯拐角墙上,完整保留着当年捐资兴学的石刻铭文。

  97岁的越红工夫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斯根坤,一有空就来博物馆。老人时常摩挲着早已磨得发亮的楼梯扶手,与时光流转里的老房子、老物件默默交流。

  作为诸暨市青少年茶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常举办特色研学活动。人数最多的一次,200多名小学生在这里体验茶叶揉捻等传统工艺。“去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杨思班说。

  盘活老楼,带活产业。经镇村牵线搭桥,博物馆与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农户定点合作,还与200多户茶农结对,帮助他们实施绿色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每斤40至60元的收购价,比以前高出一截。”新上泉村茶农斯利红说。

  从闲置教学楼到茶文化综合体的蝶变,折射出闲置农房盘活后“包袱变财富”的改革之效。

  诸暨市副市长陈军卫认为,一些闲置的农村住房、厂房、村集体用房破旧不堪,要修缮很费钱,弃之拆之又可惜;而同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又需要建立健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

  如何唤醒“沉睡”的农房资源,既能给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又能为下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场所?前些年,像越红茶叶博物馆这样的自发探索,开始在诸暨乡间不断涌现。

  2018年1月,绍兴市因势利导出台《关于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区(县)创新闲置农房开发利用路径。

  同年8月,诸暨市出台关于开展农村闲置农房激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农村范围内在集体土地上建造、产权合法清晰、处于闲置状态且能够安全使用的房屋及其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农户闲置住宅房、村集体闲置用房和原卫生院、学校、站所等闲置房屋(不包括闲置农林设施用房),实施加固、修缮后可进行旅游、休闲等三产开发利用。

  定规立矩

  守牢负面清单,顺畅盘活通道

  “刚开始,农民有疑虑,投资者也观望。各有各的担心,推动起来并不容易。”对盘活利用闲置农房,五泄镇十四都村党总支书记蒋雪成感触颇多。

  2018年,村里调查摸排农房闲置情况、了解群众意愿,发现不少农户虽愿意参与激活计划,但也有顾虑:如果承租企业经营状况不好、做不长久,怎么办?

  蒋雪成回忆,过去曾有村民自发流转农房使用权,但只试探着签短期租赁合同;承租者也有顾虑,担心经营状况好了,房东提高租金,因此不敢大量投资。

  走访调研后,蒋雪成和村两委成员找准方向。“村集体出面当好‘中间人’,在农房所有人和承租人之间发挥协调、服务作用,保障好各方利益。”

  去年3月,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十四都村村民沈廷东接到蒋雪成电话,说村里准备引进民宿旅游项目,他家闲置的三层楼房可以租给村里,由村集体统一收储、出租,用于民宿经营。

  “农户每年拿租金,企业经营有效益,村里发展聚人气,村民还有机会就近就业,这就是多赢。”听着蒋雪成的分析,沈廷东觉得是这个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