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吴元新把“土布”变时尚品,在抖音让非遗“活”起来

2021-06-17 15:56:51 作者: 非遗传承人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十六七岁的吴元新觉得自己纺纱、自己织布、自己印染,会是一份“好玩”的工作,于是第1个报名进入了印染作坊。但真正跟制作工艺打起交道来,才发觉每天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是多么枯燥无趣。更何况,在那个重工业更受重视、纺织业正在被机器替代的年代,手工印染实在不是什么让人向往的工作,甚至让吴元新有些“抬不起头”。

吴元新打起了退堂鼓,觉得自己还年轻,不如趁早换一个工作。母亲同他说:“条条蛇都是咬人的。”哪个行业都不容易,都要付出,而“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会了一门手艺,一辈子都能生存。

吴元新把母亲的话听了进去,开始正视这份工作,沉下心学。“当我真正学下去的时候,感觉有学不完的东西。我每天都是第1个到染坊,最后一个出来的。”

当时有客商来采购,吴元新和同事们穿着的确良“洋布”接待,客商反而穿着他们看不上的“土布”。但那些“土布”做成了衣服,穿在他们身上,怎么显得比“洋布”还时尚?吴元新心底想着:“土布”好像也不那么“土”嘛。

一个人的传承

1982年,在单位的支持下,吴元新考入宜兴陶瓷学校美术专业。3年学中,吴元新没有和陶瓷结缘,反而因为从陶瓷等技艺上借鉴、琢磨蓝印花布的纹样创新,成为图案画得最好的学生。毕业后,吴元新留校教授图案设计,还带动学生们集思广益。他把设计出来的纹样寄回原来的印染厂里,给学生们换取报酬。

1987年,全国第1家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在南通筹建,蓝印花布成为其中一项研究内容。吴元新应聘而归,一头扎在蓝印花布的纹样设计研究中。

早在印染厂工作时,为了满足客商对纹样设计的要求,吴元新就经常走街串巷,或是通过亲朋好友联系,收集民间流传下来的蓝印花布实物,仿制纹样,再重新组合。

有时他听到某地有蓝印花布,赶过去时,却是老人已经过世,生前吃穿用度的物品按照俗一并都烧去了。次数多了之后,吴元新开始觉得有些不是滋味,一种对蓝印花布的情感和责任感悄然在心底发芽:要和时间赛跑,把民间流传着的蓝印花布都“抢”下来。

1996年,研究所被一家鞋帽厂兼并,他从事了10年的蓝印花布研究设计岗位将不复存在,整个南通可能也就剩下二三十位师傅。36岁的吴元新第三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