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吴元新把“土布”变时尚品,在抖音让非遗“活”起来

2021-06-17 15:56:51 作者: 非遗传承人
跟着鞋帽厂转行,意味着稳定的“铁饭碗”。但是36年前在吴元新心中播下的蓝印花布“种子”,已经慢慢长成了一棵大树。反复思量之下,他终究无法放下蓝印花布,选择了最为艰难的一条路:带着蓝印花布“下海”。

当年,他的藏品曾被客商借去上海进行展览。受此启发,吴元新耗尽几乎全部家产,在南通一家公园内租下三间房子,办起了自己的“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

白天,他在馆里接待参观游客;晚上,就设计纹样和产品,或者兼职为广告公司干活。每到周末,吴元新就把蓝印花布产品送到上海去交易。为了省钱,他坐晚上出发的轮船,第二天白天到上海,交易完当天就返回。

如此三年,艺术馆终于实现收支衡,能够“活下去”了。2002年,南通市政府投资在新址上扩建了“蓝印花布博物馆”。2006年,吴元新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

活着的蓝印花布

吴元新深知,艺术馆也好、博物馆也好,“从娘胎里就是要创新的”,只有做出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新产品,才有存活的可能。

吴元新将其称之为“活态传承”:只有确确实实被老百姓所使用、在市场中经受住验证,而不是放在博物馆里只供人参观的,才是真正的传承。

他的女儿吴灵姝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在北京上大学时,吴灵姝对回家传承蓝印花布没有一点兴趣,只想留在北京工作。小时候,家里堆满了父亲收集来的蓝印花布,忙的时候甚至顾不上她吃饭。吴灵姝委屈地问:“到底我是你女儿,还是蓝印花布是你女儿?”

女儿毕业,吴元新带女儿走访曾给他莫大支持的作家、艺术家朋友,“出动”冯骥才、韩美林等大师帮他做“说客”。在张仃家中,吴灵姝见到大师日常起居都穿着蓝印花布衣物,忽然觉着有种特别的神采。她同意回来试试。

刻板、刮浆、染色……吴元新坚持着传统手工工艺,为每块蓝印花布赋予独特的“灵魂”。他把传统形容成放风筝的“线”,女儿用专业思路和年轻人的眼光设计出来的纹样和产品,就是在天上灵动的风筝,把蓝印花布带向更高、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