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曾失传40年苗族手工蒲扇,今借拼多多转型,一个夏天卖出20万把

2022-08-05 12:29:59 作者: 这把曾失传4

随着订单量的持续增加,村民的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因为蒲扇给黄明芳们带来了肉眼可见的不菲收入,再加上当地政府的鼓励,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与其中,并出现“亲戚带亲戚,村民带村民”的现象。

蒲编队伍拉起来之后,新的挑战又接踵而来。由于失传太久,当地蒲编手艺的手法和设计都远远滞后于市场。经过最初的快速增长之后,蒲扇订单量很快触达了瓶颈期。

“从店铺的消费数据来看,蒲扇的用户普遍集中在北上广深,而且大都是年轻人。”悦小七的店铺负责人刘俊鹏表示,年轻群体更追求新潮,传统手工艺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年轻人的喜好。

在悦小七的店铺中,一款采用靛青棉布制作的香包一直卖得很好,刘俊鹏从这款产品中汲取了灵感,建议舒立俊可以在蒲扇的包边中加入靛青、蓝染的元素,没想到大获成功。

除了包边上的设计创新,舒立俊还会定期采购市场上的新式蒲扇,与师傅们一一拆解,探索新的编织手法,前前后后迭代了十余次,才确定了如今的样式。

“从来没想过,蒲扇还能这么编。”黄明芳也对改良之后的手艺大为肯定,“现在的扇面更光滑,包边用了织锦,手柄增添了平安扣,真的很时尚。” 

一个夏天卖出20万把

现在,舒立俊最怕的就是接到刘俊鹏的催货电话,7月中旬就承诺给悦小七的订单,到月底还没有备齐。

最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舒立俊此前开拓的景区客户陆续停止了进货,“现在只有一位客户还在订货”。但电商的订单却不降反升,去年一个夏天就卖出了20万把,今年受高温影响,仅6月份的订单就增长了三成左右。

“我们现在是全年都在干,冬天备货,夏天卖货。”舒立俊介绍,蒲编师傅有80人左右,初学者还有20多人,培训班也一直都没停过,但人手还是不够。

除了专门负责编织的师傅外,村民们还在市场导向下形成了不同分工,有的专门上山采摘棕树叶,有的负责棕树叶的蒸煮晾晒,有的负责蒲扇包边的加工,已经形成了一条集采摘、蒸煮、晾晒、编织和包边等工艺于一体的产业链,整个镇上参与进来的村民可以达到数百人。

这些村民大都是村里的宝妈和阿婆,因为需要照顾孩子才留守在家。“编蒲扇不仅可以挣一份收入,还不会耽误家务和农活。”黄明芳说,老人不是空巢老人了,小孩也不是留守儿童了。

虽然是日常的兼职,但村民的收入却不错,一个熟练工的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左右,而收入最高的则是黄明芳同村的一位姐妹,月收入最高超过5000元。另外,黄明芳还专门为当地的残疾人办了培训班,前后培训了20多位残疾人,也帮助他们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为了扶持更多的“吉信蒲扇”出圈进城,拼多多近期启动了“多多新匠造”行动。

今年以来,刘俊鹏运营的拼多多店铺也多了一些新变化,“悦小七”被赋予了“品牌”黑标,成了平台认定的品牌店,这也意味着吉信蒲扇有了更多被消费者认知的机会。“入夏以来,店内手工蒲扇、麦秸扇等订单增幅非常明显,今年扇子的销售额预计可以破千万。”刘俊鹏表示。

此前不久,拼多多正式启动“2022多多新匠造”行动,重点聚焦像“吉信蒲扇”一样的乡村手工产业,通过流量扶持、品牌打造、电商培训等一揽子措施,推动乡村好物实力“出圈”,带动村民创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