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通报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暂未涉及司法程序、刑事责任

2022-08-22 16:59:24 作者: 教育部通报小

“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前提之一,就必须有书来读。

确切来说,就必须有教材来读。

而地球人都知道的是,中国一直是最重视教育的。

首先,学在官府,“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据《汉书》记载,周宣王时期的太史写下了蒙学课本《史籀篇》,“太史籀书”,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诵读教材。

太史是什么身份?

太史掌管起草朝廷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可谓是周天子身边最为亲近的“红人”|“牛人”。

就是这样的“红人”|“牛人”,竟然亲自为小孩子创作编写教材。

其次,学在民间。

孔子教学,其主要教材为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有“师伏先生”之称的清人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

作为教材的六经,从何而来呢?

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新史学宗师”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孔子整理六经有三个准绳:一个是‘述而不作’,保持原来的文辞;一个是‘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删去芜杂妄诞的篇章;一个是‘攻(治)乎异端(杂学),斯害也已’(《为政策》),排斥一切反中庸之道的议论。”

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著春秋”,韦编三绝,修订六经,可谓念念在兹、呕心沥血,圣人之所以为圣,不亦宜乎?

孔门十大学子,七十二贤,弟子三千,读书种子之多,不是无缘无故的。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无论官办公学,还是民办私学,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之中,教材逐渐涌现,很多也慢慢沉淀成为经典。

比如,从《史籀篇》到《仓颉篇》《急就篇》《凡将篇》,从“六经”到《孝经》《论语》《尔雅》,再到后世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神童诗》《声律启蒙》《算学启蒙》《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弟子规》……

有中国好教材,而后有读书种子:

一生一世春风得意马蹄疾,

三生三世洛阳纸贵阅不尽。

读书种子,生于华夏,何其有幸!



“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就必须注重和强调教材的重要性。

小孩子的教材,到底起什么作用?

《易经.蒙卦》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

小孩子读书,必须瞪大眼睛,施以正确的教育,这当然也包括教材了,可谓有至圣之功。

“日月无私照,乾坤仰圣功。”

过去,还是现在,教育始终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地位,小孩子的教材,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在《礼记·经解》中,孔子提到了作为教材的六经的作用。

孔子是这样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絜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到了一个国家,看这一个国家的国民,看他们的生活态度、文化知识、性格脾气、思想思维、待人接物、语言表达,等等,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教化是怎样的了,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教育是怎样的了,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教材是怎样的了。

“肃肃清庙,巍巍圣功。”国家是一座宏大宫殿的话,而教材当为其地基,如此,才有“万丈高楼平地起”。

因其国教,有其国民。

正是秉持这样的教材编写精神,孔子著《春秋》,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强调不能变更一字,“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后,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光明磊落,舍我其谁,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扛起一个伟大民族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成仁取义的春秋大义,自此成为了中国历代教材编写的一面旗帜。

教材一般很薄,年龄越小,教材越薄,但是却承载着很厚很厚的东西。

这个很厚很厚的东西,并不是为了欺负小孩子,压迫小孩子,而是为了让小孩子更有力量,更有根基,也更有方向,当然,也更有未来。

一句话,教材的作用,就是——厚德载物。

一言以蔽之,教育的根本问题,教材的第一要义,就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