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预测!无法定论"2022年将成未来10年最凉爽年"!须直面严峻未来

2022-08-23 14:51:16 作者: 难以预测!无

↑↑↑觉得还不错,随手订阅我们吧↓↓↓


民声天下8月23日北京快讯 转眼间,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已然来到。本周(8月22日-28日)的全国天气舞台,在专家看来,形势出现变化。不再是副热带高压一家独大,台风开始活跃。北方冷空气会源源不断南下,夜间的北方秋意显现。到了周中后期,南方的高温会缓和、降雨也会增多。此外,“华西秋雨”周内也可能在北区(陕甘宁)提前开启。

据专家介绍,刚刚过去的今年(2022年)“立秋”节气期间(8月7日-22日),全国面积加权的平均气温为23.19℃,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热。尤其是长江流域一带省区市,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经历了最热的“立秋”。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甚至热得超过了今年的“大暑”期间,以及历年有观测的任何一个节气。也就是说,上述省市的“立秋”,成为观测史最热的一个节气。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随着一则“科研研究表明‘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的报道出炉,一时间,引发社会广泛关切。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热潮,事实并未如研究这般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民声君”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或“该所”)了解到,据悉,该所学者2020年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题为“Emergent constraints on future projection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的学术论文,关注的是极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8.5),到2100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能变化。该论文工作与近期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和预测没有任何联系。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表示,要对本世纪末的长期气候变化进行预估,必须借助气候模式;但是,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当前模式结果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在气候预估方面,其体现就是不同模式对于同样的温室气体强迫的响应存在差异;例如,参加“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35个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估结果彼此相差很大。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以给出更加准确的长期变化预估结果。

该所指出,这篇论文采用了一种在国际上被称为“涌现约束(Emergent Constraint)”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当前气候状态与未来状态之间的可靠物理联系,利用当前丰富的观测资料来对气候模式的原始预估结果的偏差进行订正。综上,这篇论文不涉及未来10年的温度预测问题,更没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这一结论。有关微博公号的提法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

针对该所的这番说明,专家表示,文章是发现影响西北太平洋副高变化的因子(太平洋东岸层云模拟偏差),并采用 “涌现约束” 统计技术订正副高预估偏差,显著提高我国夏季降水变化可信度,并未涉及气温预测。影响十年内气候的因子除长期气候变化,更有众多年际变率,无法得出今年是未来十年最凉爽一年。

专家进一步强调,从历年平均气温能看出,虽然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主导的气候变化在长期,或者再具体些讲,是上百年的世纪尺度;这在趋势上很明显;但具体到每年有小波动,这就是短期年际变率的影响;最典型的如“厄尔尼诺”/“拉尼娜”,这些起伏决定不可能单调地持续增温。至今,最暖的一年是2016年;当然,这是在超强“厄尔尼诺”的影响之下发生的。

通过长期的趋势来看,专家分析认为,随着近一百多年来人类活动为绝对主导的辐射强迫持续稳定或进一步增强,以其主导的全球均温在未来再创新高只是“时间问题”。而除了平均值的升高,也有很强的证据表明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近期陆续出炉的联合国IPCC第六次报告,正是指出了这样的严峻未来。(责编/翔宇)
*编者注:
以上文字,旨在传递更多最新资讯。版权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您可将相关线索私信我们,也可在文章末尾评论留言即可将您手中的相关线索第一时间反馈。)

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互动话题:你对此怎么看?

↓↓↓欢迎在底部留言,发表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