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生,向海问药,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新一轮发展竞争的焦点。
“蓝色药库”释放无限潜力,当前全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年均可比增速超过12%,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清华大学医学部二级教授、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其清认为,“厦门市高质量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在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当下,医药产业作为海洋经济最重要的部分,要推进其更快、更好、更高质量地发展,抓住医药‘牛鼻子’。”
那么厦门该如何推进海洋医药产业发展的?张其清的回答掷地有声:“研究人员更需要关注如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建平台开始引导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真正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落地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性、重复性、批量化。”
实际上,近年来,厦门一直聚焦科研成果转化探索新发展,不断整合厦门海洋科研力量,推进“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海洋科技福建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并以欧厝、火炬园三期、沙坡尾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为载体,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同时,建设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创新技术孵化中心,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率、研发产出率、成果转化率。
持续深耕创新的研发者焕发出熠熠光辉,那些经过市场考验的研究成果点缀在厦门海洋生物医药的图谱之间。当记者来到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盛生物)总投资2.3亿元的现代化厂房,厂房建筑边角圆润,通透的玻璃折射着湛蓝天空,该项目作为包括厦门大学、海洋三所等6家单位共同支持的厦门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拓宽汇盛生物的海洋微藻研发、发酵、生产业务。
走进厂房,高达18米用来发酵藻体的银色不锈钢罐体从一楼通向三楼,破壁机、精炼设备、喷雾塔等依次排开,“藻体从发酵、分子破壁、精炼、干燥等,一共有七道工序,三条生产线所用设备投入9000多万元,皆为国际一流品牌,生产线建成后将能实现全程数字化控制。”汇盛生物总工程师钟惠昌向记者逐一介绍,待到厂房2023年投产后,产能将较现今翻一番,投产后两年内预估产值达5亿元以上。
汇盛生物扩大产能的战略布局,源自于企业产品专业化的底气。公司拥有从藻体到DHA藻油全流程多项专利,公司主打产品DHA藻油获得美国FDA GRAS认证和欧盟NOVEL FOOD双认证。据了解,DHA藻油能应用到奶粉、液态奶、软胶囊、食用油等多个领域,钟惠昌表示,由于专业和不可替代性,公司的产品定价能比同行高出30%左右,藻粉产品受到伊利、蒙牛、光明乳业集团等行业龙头的应用推广,并生产出国内外首款类母乳的原生DHA牛奶,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的认可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公司将继续瞄准乳业板块,进一步推动实现规模化发展和全产业链布局。
汇盛生物增资扩产项目效果图。(汇盛生物提供)
作为厦门海洋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汇盛生物的产品愈焕其彩,是海洋局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领域发展的生动缩影。如今,厦门拥有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近50家,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25.97亿元,增长23.57%,氨糖、辅酶Q10、海洋工具酶等生物制品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未来,厦门将以高端生物制药为重要抓手,推动海洋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耕耘“蓝色沃土”
智慧装备锚定探海新航向
蔚蓝之海广袤无际,激荡着我国海洋强国的嘹亮强音,如今的海洋强国已不再满足于“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是瞄准国际公共海底的未来战略性资源,如此一来,“走向深海”必须装备先行。
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潘德炉,他从事卫星海洋遥感研究,是我国海洋遥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开创人之一,他在报告中介绍了海洋蓝碳的作用与潜力,以及我国海洋蓝碳卫星遥感监测产业、在线装备产业和交易信息产品的进展和潜力,为海洋智慧装备布局蓝碳测评提供新思路。
作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申万秋曾经自主开发船舰载黑匣子、海洋监测雷达等海洋智慧装备系列产品并实现国产替代。论坛上,申万秋探讨了自主研制船舶导航关键设备并实现智能船的解决方案,阐述了面向国家重点领域引进并突破关键技术的实践以及构建中国近海雷达网并向运营服务转型的思考,为海洋智慧装备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