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布局持续优化。从长三角纺织重镇盛泽,到沿海开发热土连云港徐圩新区,盛虹集团的产业“抛物线”跨江达海。
10月9日,连云港盛虹炼化码头,全长330米、30万吨级原油船舶“远金湖”轮成功靠泊,标志着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原料进口通道全面贯通。
“从江轮载重5万吨,到海轮载重30万吨,生产能力大幅上升的同时,更打开了未来核心原料平台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生物技术等多元化产业链条的‘1+N’新格局。”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说。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江苏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良好态势。目前,江苏已培育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规模超万亿元行业达5个;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稳居全国首位。
优质的生产要素,总是流向环境更好的地方。2021年,江苏沿江地区GDP占全省比重超过77%,科技研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比重均达到全省的85%左右,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加速聚集。
实践证明,生态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江苏越走越宽。
“我们要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一江碧水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表示,江苏将锚定党中央“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生生不息,探路历史辉映时代的文化长江】
在江阴鹅鼻嘴公园内,一块刻着“江尾海头”的石碑,静静诉说这里曾是长江入海口的历史荣光。
17世纪,江阴人徐霞客克服艰难险阻著成《溯江纪源》,摸清了金沙江、岷江、大渡河的水系脉络,开长江起源研究先河。
今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4月,江苏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提出到2025年将基本完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任务。
江阴基因里的文化自信“醒了”:一份覆盖35公里长江岸线、987平方公里市域面积的方案出炉:以生态为基,打造“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城市文化景观T台;以文脉为骨,整体性保护开发徐霞客故居、黄山要塞等文物遗迹;加快建设集音乐厅、美术馆、科技馆等于一体的国乐岛……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江苏将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为主线,高质量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前列。”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说,江苏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积累了经验,要使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从“地理空间”快速跃升至“文化空间”,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
“四沿”联动,布局建设长江文化空间。江苏提出“以沿江县(市、区)为核心区,沿江8个设区市除核心区外的区域为拓展区,其他5个设区市为辐射区”,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等八大工程、20项重点任务,通过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四沿”联动,与长江干流、支流共同塑造“一主七支”长江文化空间格局。
保护利用,激活长江历史文脉。知稻六千年,寻迹草鞋山。10月底,首届草鞋山文化节丰收嘉年华在苏州的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启动。该遗址包括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在内的多个文化层级,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驻足于此,长江历史触手可及。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甘恢元说:“6000多年前,先民们就从草鞋山出发创造了文明。丰富的文化堆积,构成了一部展现太湖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物质文明系列的历史编年。”
江苏沿江各地加快挖掘整理文脉,建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聚合的长江文化廊道,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浸润当代社会、融入百姓生活、成为时代强音。
创造创新,弘扬长江文化新内涵。夜幕降临,位于长江边的南京五马渡迎来了四面八方的“练摊人”。人们吹着江风,背靠幕府山的草木葳蕤,惊叹于江水浩荡。
这里曾是“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化龙丽地”,如今成了南京后备箱市集的起源地。“年轻与古老在这里交汇,碰撞出一种新的长江夜文化。”独立摄影师“瓶子”说。
启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开展沿线文物和非遗资源专项调查、工业遗产普查,努力培育长江文化品牌……江苏多措并举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沿江城市一体推进生态修复、风貌保护、文化开掘,再现山水城林人一体的江城风貌。
从背江发展、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与江共生,从工业文明一味索取到生态文明保护反哺,从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江苏不断挖掘长江文化新内涵,展现生态文明新画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文化兴则国运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江苏省委表示,将统筹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动长江历史文化、革命文化、饱含生态文明价值的山水文化与城乡现代化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相融合,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刊于《瞭望》2022年第46期